用“加减乘除”法 解美丽岱山“综合卷”

舟山日报 2023年12月12日 吴磊

  □通讯员 吴磊

  绿色是底气,也是一座城市的生命力。

  站在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这一新的起点,今年,岱山县制定印发《2023年度美丽岱山建设工作任务书》;印发落实《岱山县全域“无废城市”建设2023年重点工作任务》,争创省级无废城市,完成17个“无废细胞”建设;岱山县“无废渔船”创建工作入选省生态环境厅公众号“无废之窗”专栏……

  岱山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探索宜居宜游宜业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打造美丽岱山海岛样板。

  加动能

  加速能源结构转型升级

  今年6月,在长涂镇东剑村的双剑涂,伴随着一声“合闸”的指令,全市首个滩涂渔光互补发电项目一期100MW工程顺利并网发电,岱山新能源产业又添“新贵”。

  连片的18.5万块光伏板整齐排列,形成了一面巨大的镜子,向阳取电。“光伏发电主要是利用光伏板和阳光直射,通过光电转换进行发电,不会消耗一次能源,发电过程中没有二次污染。”该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统计,从并网至今,总发电量已突破2500万千瓦·时,平均年发电量可达1.26亿千瓦·时,与相同发电量的常规燃煤火电机组相比,该项目每年可节约标煤约4.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0.6万吨,进一步优化了岱山能源结构调整。

  华润电力双剑涂渔光互补项目规划分三期建设,总占地面积约530多万平方米,总装机容量约850MW,预计在2025年全部投产,届时将成为我省最大滩涂光伏电站。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近年来,岱山依托独特的海洋资源,打造了一条包括装备生产、发电利用、储能用能、研发服务等环节在内的清洁能源全产业链。

  从高空俯瞰常石集团(舟山)造船有限公司的生产厂区,屋顶上一排排整齐的光伏发电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而厂房内机器轰鸣,厂房上光伏板源源不断发电,光能转化成直流电能,为车间生产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能量”。

  据了解,该公司是一家现代化船舶制造企业,耗电量大,电费成本高,是典型的高耗能企业。在能耗双控的大环境下,该企业启动了一体化光伏发电并网项目,铺装面积12万平方米,每块光伏电板功率为260瓦,电能转化率超过15%,每年的发电量约2千万千瓦·时,为企业节约10%的电费支出。

  经测算,全县风电、潮流能、太阳能光伏等已建成的各类可再生能源项目一年累计发电1.4亿千瓦·时,节约标煤合计约4.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7.3万吨。岱山正让清洁能源成为现代海洋城市的“标配”。

  减排放

  点亮低碳节能发展路

  今年以来,岱山锚定“双碳”目标,以重大项目为突破口,始终把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

  3月29日,全球最大砂矿船之一的40万吨级“明青”轮停靠在鼠浪湖码头,船上灯火通明,码头上6台卸船机正昼夜不停地从船上卸下铁矿砂,而为“明青”轮提供用电保障的不再是柴油自发电,而是国家电网的绿色电能。

  当天,舟山鼠浪湖矿石中转码头岸电工程正式投用。

  “岸电建设是今年打造绿色港口的一项重要举措,以前船舶在靠岸期间只能使用柴油发电机,不仅会产生巨大的噪声,还会产生大量的硫化物、氮氧化物和颗粒物。”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已完成了对鼠浪湖码头1号、2号泊位的岸电工程建设,总计容量5.1兆瓦,可满足40万吨级的船舶充电。”

  据悉,岸电设施投入使用以后,预计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超1300吨,减排硫、氮氧化物超50吨,进一步助推“绿色港口”建设和“双碳”目标实现。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盆景”到“风景”,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岱山加快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大力推广新能源电力的使用。

  今年,岱山又投入900万元,新购置10辆新能源纯电动公交车,车辆单日充电完毕后最大里程可行驶230公里左右,基本可满足公交一天的运行。

  新能源纯电动公交车不仅没有汽车尾气排放,还内设垃圾分类设施,配备多处USB充电接口,充分满足市民多样化公交出行需求。

  截至目前,岱山共有新能源公交车70辆,其中,20辆为油电混合型公交车,50辆为纯电动车,约占全县公交车总数的一半。

  乘帮手

  “小蓝之家”为海洋减塑

  海上垃圾分类好像一条长链条,环环相扣,前后联动,任何一个扣“力有不逮”都会严重影响整体成效。

  如何让海上垃圾“应分尽分、应收尽收”?渔民

  从心认可垃圾分类是关键。

  早在2019年,岱山就开始推进落实渔船海上垃圾分类工作,首批试点在13条流刺网船和6条雷达网船上,自制“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三色渔网垃圾袋,船老大签约承诺带回船上产生的垃圾。渔船到港后,由渔嫂负责上门收垃圾。如今这项工作已经推广到全县100余艘渔船。

  海上垃圾收上来了怎么办?如何推动海上垃圾分类的可持续发展?

  去年11月底,岱山长涂金银渔嫂协会与浙江蓝景科技有限公司签约,成立全市首家海上垃圾分类处理站——“小蓝之家”。“小蓝之家”进一步理顺海上垃圾分类“分、收、运”三环节,是“海上垃圾收集”的末端治理站点,真正实现海洋垃圾闭环治理。

  透明矿泉水瓶、彩色标签的透明瓶、带有颜色的塑料瓶……在“小蓝之家”仓库里,渔嫂们将回收来的一堆塑料瓶按照要求分类、戳破、按瘪,最后送入压缩机打包成一块25公斤重的长方体,整齐地堆放进仓库里。这些精细分类打包完的塑料垃圾,将会以更高的价格被该公司回收,收入可为运行“小蓝之家”的渔嫂增收。

  “小蓝之家”还推出就业岗位,每月工资一千五六百,用于维持工坊运作。“我先请了3位闲赋在家、有责任心、肯吃苦的渔嫂,最终的收益也归这些渔嫂。”该协会会长胡松素说,连续工作一定时间后,“小蓝之家”还会为其缴纳健康险、意外险等,“阿拉比垃圾站每斤贵2角,渔嫂们经常去环卫所、困难群众家里宣传,有的话上门去收。”

  除此之外,“小蓝之家”还反哺于民,聘请50周岁至68周岁具有劳动能力的五保户、残疾人员当“海洋清洁工”,给予他们高于市场价一倍的价格,

  收购在渔港码头、滩涂等地清理收集涨落潮冲向岸边的各类海洋塑料垃圾,并对塑料垃圾进行分类、压缩。

  不到一年,“小蓝之家”已经回收超过8000公斤的塑料垃圾。

  “接下去,希望不只塑料垃圾,像我们渔民打捞上来没人要的废缆绳、旧网衣、破蟹笼,也能通过这样的产业链回收。”胡松素说,她正在与一家企业洽谈让渔民打捞被海草缠住的渔网,“一切为了保护海洋环境。把海洋垃圾回收分类做得比陆地还好,就是我的目标。”

  除噪声

  多措并举提升整治成效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岱山开展的噪声污染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有力守护了岱山这座美丽宜居海岛城市的重要标签——“拥有宁静的夜”。

  据悉,噪声污染问题专项治理是今年市生态环境局岱山分局牵头开展的重要专项整治行动之一,旨在整治岱山全域范围内的建筑施工、社会生活、交通、工业生产等夜间噪声扰民问题。

  “大力度分析研判噪声投诉,多措并举提升整治成效。”该局相关负责人介绍,3月,该局从开展多次重复未解决信访投诉问题调查分析,明确位于东沙镇解放路37号的浙江中欣建设有限公司工业生产和位于岱山县徐福大道中东(舟山)港务有限公司的交通运输噪声污染问题列入今年专项治理任务。

  针对这两处噪声污染问题,该局第一时间深入项目周边居民,了解居民受影响诉求情况,同时对该项目生产作业噪音情况进行全面调查。

  通过刚性执法及双方沟通协调,浙江中欣建设有限公司生产项目已整体搬迁入工业园区,居民周边噪声污染问题得到全面解决。而针对中东港务公司交通运输噪声污染问题,该局则会同该县交通运输局加强企业现场检查,多次召开专题研讨会,商讨制定销号整改措施。通过加大对企业整改工作督察力度,经监测,受影响居民点噪声明显降低。

  在现场回访时,岱山纪委成立的工作回访组询问周边居民核实整改工作效果,周边居民一致表示对这次专项治理工作非常满意。

  “虽取得一定成效,但只有真正建立噪声治理长久有效工作机制,才能彻底改善声环境质量。” 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继续坚持帮扶与督导并重,将不懈开展噪声污染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持续擦亮“美丽岱山”这张靓丽名片,着力守护好全县宁静的夜晚,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本版图片由市生态环境局岱山分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