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嵊泗记者 胡园园
近日,嵊泗县保护海洋“垃圾不入海”文明实践活动在该县望海广场举行。该活动由嵊泗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主办,全县渔民、渔村干部、东海渔嫂、志愿者代表等200余人参加实践活动。活动旨在进一步维护嵊泗全县碧海金沙良好生态环境,树立海上生态环保文明新风尚。
活动现场,嵊泗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立峰为包括国网海缆管理船、渔政船、客运船和渔船在内的16艘“海上新时代文明实践号”授旗。渔民老大、东海渔嫂、志愿服务团队等多方代表发出保护海洋“垃圾不入海”倡议,众多志愿者签字承诺。启动仪式后,志愿者们前往马迹山沙滩开展净滩活动,捡拾海滩上的垃圾。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学习领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身处“一分岛礁九九海”的海域大县,嵊泗人深刻明白,呵护海洋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近年来,嵊泗县围绕打造“美丽嵊泗美好嵊泗”目标,深化“嵊泗礼岛”全域文明新实践,持续推进一场由陆向海、同垃圾“较劲”的“垃圾不入海”行动。
全民共行动
促全域践行“垃圾不入海”
近日,在嵊山镇的大玉湾沙滩,该镇“尽山尽美东海渔嫂帮帮团”志愿服务组织,又一次开展“垃圾上岸”净滩活动。这支队伍最初由12名来自当地文旅休闲、贻贝加工、村务等多个行业党员示范岗上的妇女同志组成。她们拉起“垃圾不入海”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旗子,主动认领部分海滩的清洁工作,通过每半月一次的净摊行动,号召更多的志愿者加入。
“我们的团队名称叫做‘尽山尽美’,就是希望通过文明实践,尽力把环保理念传播给岛上的每一个人。”成员颜静飞说道。
目前,“尽山尽美”团队人数已扩充到25人,并被纳入该镇“海上环卫”志愿服务联动机制内,先后带动300余人次参与嵊山岛东崖绝壁、西洋湾等海岸带环卫整治行动,成为岛上的净滩护海代言人。
呵护碧水、厚爱生态,嵊泗将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理念延伸入海、覆盖全域,将“海上环保”“净滩净海”等活动纳入《嵊泗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清单》中,由志愿服务总队牵头,“海上环卫”机制内的21支长效保洁队伍联动,先后策划组织了“蓝湾净滩”“呵护蔚蓝”等十几个系列的“垃圾不入海”文明实践活动,形成固定品牌。年均开展海滩垃圾捡拾、文明劝导等活动500余场。
同时,嵊泗县以维护海洋生态文明为宗旨,推进海上垃圾定期清理打捞、分类处置工作,在8721平方公里海域广泛进行海洋环保文明培育,开展“垃圾不入海”文明实践。
经过漫长的东海伏季休渔期,9月20日左右,嵊泗县首批开捕渔船满载着新鲜渔获物陆续回港。随着渔船靠岸,船员们将几个满当当的垃圾桶抬上岸拖至渔港内的垃圾站分类倾倒。
2019年起,嵊泗县为所有渔船配备船用垃圾桶,并向每艘船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垃圾不入海”成为每位渔民的必修课。几年下来,船员们最明显的感受就是近海垃圾变少了,渔港也变得更干净了。
“垃圾不入海”,关键是提升群众环保理念。嵊泗县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融媒体“三微一端”、文化礼堂等平台,开设“有礼讲堂”,组织“有礼”讲师团、志愿者开展生态环保线上线下主题宣讲、“生态环保文明理念”进社区进渔区等活动;在各类客运船只及部分商船“标配”海洋环保航行公约及垃圾分类公益广告,随时开展“垃圾不入海”文明劝导;在渔区伏休课堂、红帆渔船远教点等地,集中性开展“垃圾不入海”文明风尚传播活动,引导人们抵制污染海洋环境行为。“垃圾不入海”理念,在渔区深入人心。
机制再完善 举全力呵护海洋生态
如果当天风浪条件允许,在嵊泗的不少海湾可以看到两艘橙色的船只,沿着海岸打捞沿途的海漂垃圾。2019年起,海上“清道夫”杨世钗和他的清理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成为固定常态的海上环卫工作一员。
近年来,嵊泗县不断完善垃圾回收机制,有效保护海洋生态。从城市到农村,从陆地到洋面,建立了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渔农村垃圾分类、海上环卫三项机制。陆上,城乡垃圾分类覆盖面积资源化利用率达100%;海上,全县1045艘渔船、25艘公共客运船只及各类海上作业平台全部完成垃圾分类设施配备;海洋渔业部门采用政府购买等形式建立专业清污团队,开辟垃圾回收热线,巡航收运航行船只上的生活垃圾,减少了垃圾入海的行为。
“垃圾不入海”,海上环卫是重点,也是难点。去年,《嵊泗县海上环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出台,八大责任单位协同、七个乡镇属地参与,海漂垃圾打捞、垃圾分类及清运处置、湾滩问题巡查三大类共21支队伍全面建立,部门联动、日常监管、长效保洁三项机制同步运行……嵊泗的这套“海上环卫”体系,将全县含岛屿岸线在内的向海200米的近岸海面全部囊括其中,有效保障全域湾滩洁净美丽。
这套体系作用范围清晰,责任分工明确。该县生态环境部门剑指陆源污染治理,县海洋与渔业局负责海漂垃圾打捞清运,县交通运输局负责所有水上交通场站、客运船只、港口、货运码头垃圾分类收集工作,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全面负责终端处置,海事、文广旅体局、农业农村局等多个部门及所有乡镇在港区水域、商船、海岸景区、入海沟渠等范围确立主体责任。政府牵头、治水办统筹、部门乡镇齐抓共管的责任链条被全面拧紧。
源头管控严谨,处置流程明朗。针对“垃圾入海”的源头问题,嵊泗重拳开展近岸海域“两面一线”污染整治行动、“五水共治”找短板寻盲区查漏洞挖死角专项行动,全面实施海水养殖泡沫浮球整治替换工作,县域内250万只泡沫养殖浮球被全部替换。
监管整改闭环,监督考核长效。为确保海上垃圾分类工作无盲区,嵊泗采取定期、不定期和日常巡查相结合的方式,并设立48处远程监控视频,以无人机巡视等技术手段辅助,对全县海湾海滩和428个入海排污口进行巡查监测,建立巡查日志,提升清海净滩保洁效率。发现问题后由乡镇属地协调处置,以季督查、不定期抽查和点位销号等情况为主要依据,实施年终考核,确保闭环整改得以落实。
经过几年治理,嵊泗海上垃圾打捞处置量从2019年的7000立方米逐年减少至2022年的4000立方米。
聚环保共识 走生态环保共富之路
“与生态相伴与文明同行,别让垃圾污染美丽的风景,请你同我们一起保护蓝色大海,减少塑料垃圾,不向大海乱扔杂物……”“碧海金沙就是嵊泗的金山银山,保护海洋生态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近期,嵊泗多个环保志愿者服务团队为海洋环保代言的短视频在嵊泗人的朋友圈流传甚广。
成立于2018年的嵊泗县彩虹环保志愿者协会,迄今已经开展不下百次大型净滩活动,协会策划的“护海有彩虹”等海岸线卫生环保项目具有良好的志愿基础。“我们是众多净海志愿者中的一员,希望通过净滩活动让人们更牢固树立爱海、护海的意识。”代言团队之一的彩虹环保协会会长邵磊说。
“以榜样行为示范引领,是树立海上文明新风尚的有效途径。”嵊泗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以环保工作实效、群众传播口碑、示范引领效应等为依据,将培育若干示范湾滩、碧海银滩守护人等先进典型,传播“垃圾不入海”等环保理念。
此外,嵊泗县还以创建活动激励培优,将海岸线、滨海风景带环境卫生提质纳入创建文明城市专项行动中,鼓励文明单位、社区、村镇“加盟”参与;以志愿服务践行指引,成立“海上新时代文明实践号”志愿服务船只方队,交投、海事等船舶所有单位带头“入编”;设置每月第一个周五为“全民清洁日”,常态开展“随手净海”等活动。
近日,记者走进全国文明村菜园镇基湖村,“浙风十礼”“十大文明行动”等景观小品随处可见,道德模范、浙江好人等各类先进典型展板分布在村子的街巷和各个角落。凭着超高“颜值”,这条新建成的有礼示范带吸引了大批群众前往,成为理论宣讲、文化文艺、科技科普、体育健身等各类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阵地。
“我们计划联结‘有礼’示范带,大力宣传‘垃圾不入海’‘随手做志愿’等理念,让海洋环保理念根植于最基层,更加深入人心。”嵊泗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是当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嵊泗将不断提升近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提高文明城市品位、群众文明素质,助力走海岛县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特色之路。
本版图片由嵊泗县精神文明建设指导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