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普陀山朱家尖:

实施“千万工程” 算好三本“幸福账”

  □记者 刘慧静 通讯员 施超颖

  千村向未来、万村奔共富、城乡促融合、全域创和美。

  2003年6月,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浙江省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从全省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

  二十年来,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千万工程”内涵外延不断深化拓展、与时俱进,造就万千乡村的美丽蝶变,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二十年久久为功,普陀山朱家尖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守正创新、持之以恒推进实施“千万工程”,不断改善渔农村生产条件,美化渔农村生活环境,提高渔农民的生活质量,为渔农民算好共富账、生态账、民生账三本“幸福账”。

  “千万工程”深刻改变了普陀山、朱家尖的乡村面貌,一幅村美人和共富的画卷正在普朱大地上徐徐铺展。

  算好产业富美“共富账”

  绵延的小兰头沙滩边,一间间精品民宿引人注目。这里,是朱家尖莲花村樟州的“后花园”。

  今年7月,投资170多万新建的“臻欢阁”民宿在这里正式开业。民宿主人、张伊丽的父亲原本是樟州的老渔民,前些年转产转业,就将自家房子进行改造并经营民宿。“旅游旺季时生意很好,日常入住率有八九成,一到周末就是一房难求。”张伊丽说,民宿共6间客房,旺季时房价在700元至1700元之间,很受欢迎。

  像“臻欢阁”这样的民宿,在樟州已有70多户,渔农家乐也有50多户,去年实现经营收入3000余万元,人均收入约10万元,樟州也成为共同富裕渔村新样板。

  “我们鼓励渔民产业转型,做旅游增收致富是条好出路,”朱家尖街道莲花村樟州支部副书记沈艳芬说,渔文化和乡村产业的深度融合,再通过研学体验、渔村电商、乡村夜经济等新业态的发展,百姓共富的前景也将越来越宽广。

  打造特色品牌,激发产业活力,绘就乡村振兴共富新图景,普陀山朱家尖一直在行动。

  福田花已开,硕果福自来。今年11月13日起,首批“福田”蔬菜在所属菜篮子直供店内进行售卖,为市民提供优质、平价、新鲜、放心的本地蔬菜。

  整合规划1000亩征用土地、村集体土地及农民承包地,“普陀山文化福田”品牌在今年6月正式发布。通过文化引领、环境治理、场景提升,率先推出的白山示范田在今年端午节假日期间,因一片向日葵花海而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市民到访打卡。

  如今,福田的品牌效益已经不断显现。目前,基地内散装西兰花、白萝卜等蔬菜已大量上市,将以当天采摘、新鲜直供的形式,让“菜园子”直通“菜篮子”。福田还作为公益项目在中华慈善基金总会上线,首批50亩福田已被游客全部认养一空,550亩福田预计整体认养金额可达3000余万元。

  “‘普陀山文化福田’孵化农文旅产业IP,贯彻‘文旅融合、乡村振兴、数字经济、共同富裕’时代主题,正成为舟山文化旅游一张崭新的金名片。”普陀山-朱家尖管委会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

  业态培育,品质至上。普陀山朱家尖还围绕“共富果园”创建,将靠天吃饭的传统生产方式,转变为果园规模化经营、科技化生产、网络化营销的新型方式,让果农从“谋生”转变为“谋富”。

  朱家尖“牛角湾西瓜·创富农田”实施精品化发展战略,成立棉增西瓜专业合作社,组团发展。“共富果园”还积极组织社员培训,创新标准、生产、管理、营销和品牌“五个统一”管控,目前,朱家尖西瓜种植户已达80余人,种植户年均净收入超10万元,年产西瓜可达6500吨,平均亩产值约1.3万元。

  田园变公园、村庄变景区、农房变客房、资源变资产,随着“千万工程”的持续深化,普陀山朱家尖的美丽乡村催生多元新兴业态,助力三产融合发展,让百姓尽享实惠。

  算好环境优美“生态账”

  良好的环境是业兴人和的前提。渔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乡村振兴的“当头炮”。“千万工程”正是率先从人居环境整治领域取得突破,继而拓展到乡村建设、乡村发展、乡村治理等更广泛领域。

  今年8月,朱家尖入城口景观提升改造工程完工。朱家尖入城口绿地、莲花雕塑周边以及普陀山机场出入口纷纷焕然一新,改造面积约6200平方米,共计种植乔灌木、花卉和色块苗14万余株,铺设草坪1400平方米,这大大提升了朱家尖区域的形象和品位。

  统筹好乡村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才能更好地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良性循环。

  今年上半年,庙跟村开展百亩方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项目。707亩旱地通过整治,形成水田102亩,集中连片耕地543亩,并于8月30日正式通过验收。

  打破原有道路、田埂、排灌体系,将美丽乡村、全域旅游、生态农业设施、现代农业产业等有机结合,深化乡村振兴发展,项目建设形成了布局集中成片、农田设施完善、生态良好、适合规模种植和现代农业生产的优质永久基本农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荒地变花海,乡村添美景。经过前期实地勘察、逐块排摸、区域地块底图对比、无人机航拍等方式,今年以来,普陀山朱家尖在辖区内进行多轮抛荒地摸底调查,并通过“回头看”复查工作,对39个重点区块约1.15万亩开展了整治。

  根据各个地块的性质、地形、现状,《重点区块整治作战图》制定,《普朱功能区重点区块环境整治攻坚行动方案》出台,普陀山朱家尖通过实施“一地一策”,全面消除辖区内抛荒行为,提高田园环境卫生水平。

  投入2000余万元开展全域渔农村环境整治;完成造林16.4亩,实施朱家尖海岸透景线及普陀山海岸线林分结构工程;改造樟州点位道路、房屋立面、沿海矮墙等4.8万平方米;8个村(社区)率先完成“和美菜园”示范村创建,累计整合菜园21亩,完成灌溉沟渠建设1000余米……

  青山叠翠,绿水绕村。“千万工程”的实施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体化,指引着普陀山朱家尖全面塑造宜居宜人的渔农村人居环境,以生态美乡村的路子越走越宽。

  算好乡风淳美“民生账”

  实用面积433平方米,一次性可容纳70人左右同时就餐……

  位于普陀山镇龙沙路8号的普陀山幸福食堂自8月22日正式运营以来,主要为年满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提供便捷、安全、健康、美味、平价的“长者餐”,有效解决了周边居家、高龄、孤寡、失能老年人的“就餐难”问题,给予他们相应折扣优惠。截至目前,幸福食堂已累计接待近3000人次老年人就餐。

  为渔农民群众构筑一个身有所栖、心有所依的民生家园,正是“千万工程”始终注重的。

  位于普陀山镇中山社区的“中山街共富工坊”更是打造了一个极具普陀山特色的“千万工程”样板,也是普陀山“党建引领 景区治理”品牌的一个缩影。

  “中山街共富工坊”以房屋租赁形式妥善安排原居民搬迁,从根本上解决“脏、乱、差”及违章建筑等老大难问题,高效治理景村“顽疾”。

  通过招商引资方式,吸引品牌团队入驻,形成统一、规范又别具特色的民宿群和商业街。同时,结合特色民居建筑,融入“山海天”景观,以高品质旅游产品惠及游客,高回报旅游效益回馈村民,实现旅游发展与村界治理同步跨越。

  目前,中山街共有65套房屋,其中居民63套,建筑面积5458.53平方,年租金达791万余元,每年每户增收2万至4万元,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民生项目落地见效。落实民生资金1.3亿元,开展小城镇综合整治、梓岙拆迁安置、渔农水利、共同富裕创建等社会民生投入,持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累计发放补助资金468万余元,惠及1.3万人次,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达100%,“15分钟医疗圈”基本建成。

  没有“天籁之音”,没有“大腕”演员,一场场原汁原味、十分接地气的演出在文化礼堂内上演;普陀山政务服务中心“银龄帮”专员为老年经营者提供上门服务,解决“线上办事难”问题;基层党建阵地不断夯实,建设樟州红色教育基地,成立了樟州、月岙、万顺等3个“航行的支部”……

  “千万工程”是造福千万农民的民心工程。这项工程给渔农民带来了美丽生态、美丽经济和美好生活,带来切身的获得感、幸福感。

  站在新起点,肩负新使命,锚定新目标。普陀山朱家尖将持续深化“千万工程”,算好“共富、生态、民生”这三本“幸福账”,高水平绘就“千村引领、万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的新时代乡村新画卷。

  本版图片由普陀山-朱家尖管委会提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海潮理论
   第04版:新闻聚焦
   第05版:金融理财
   第06版:国内新闻
   第07版:国内外新闻
   第08版:广告
实施“千万工程” 算好三本“幸福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