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朱丽媛 通讯员 李莎莎
不知何时起,“职工夜校”在一二线城市火爆出圈。如今,这股“风”在舟山也“吹”得正劲。“白天上班,晚上学艺”已然成为很多舟山职工的新时尚。
篆刻、瑜伽、职工诵读、颂钵音疗……近日,市工人文化宫“职工夜校”如火如荼,五花八门的课程一上线就“秒光”,火爆程度堪比“抢演唱会门票”。
创新服务方式,延伸服务触角……今年,市工人文化宫持续深化“两性两化”运作模式,夜校课程不断丰富更新、开班地点不断拓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报名参课。
天天有培训、月月有活动。如今的“舟工课堂”品牌日渐响亮,持续“刷新”广大职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曾经“课等人”
如今“一课难求”
夜幕降临,随着四面八方的学员陆续赶来,定海新河南路上的市工人文化宫逐渐热闹开来。
“这节课先从古典舞的脚位开始讲起……”话音刚落,古典舞老师就迈开舞步,时而屈膝、时而勾腿,学员们也跟随着老师的动作开始了学习。
对舟山市工商银行职工张玲静来说,报名古典舞是一次圆梦。“从小我就喜欢跳舞,但一直没有机会接受系统的学习。”舞蹈就像一颗未萌芽的种子,深深埋在她的心底,直到与职工夜校“不期而遇”,算是填补了她人生的一些小缺憾。
不止古典舞,吉他、古琴、瑜伽等课程在这里轮番“上演”。“2022年时,我们总工会开始做舟工课堂,当时规模比较小,一期只开五六门课,且课程形式较为单一,以讲座和实践操作为主,而且培训场地只有定海的工人文化宫,导致很多临城的职工没法参加。”市总工会工人文化宫主任穆红燕告诉记者,针对这些问题,2023年职工夜校进行了全面升级,今年课程增加至每月40门。
“每个月的1日10点开始放课,我们都得提前定好闹钟抢。”自从今年初尝到了职工夜校的甜头,每月准时抢课成了某企业职工周娇的“固定节目”。热门课程“一课难求”,单位还专门建了个群,准时发布课程信息,提醒准时“开抢”。“有一次,9点58分因为手机卡,我关机重启了下,再打开抢课页面,已经只剩几个名额了。”
对周娇来说,在“职工夜校”课堂上,白天的忙碌与疲惫被卸下,学习与运动的热情逐渐燃起。她认为夜校就像成年人的兴趣班,涵盖各个门类选择很多,且又不同于正襟危坐的传统教学方式,氛围轻松自在,开设的课程也更符合年轻人的兴趣审美。“能学到很多东西,而且都挺实用的。”大半年来,她已经学习了古筝、瑜伽等多种技能。
聚焦职工多元文化需求,最大限度吸引职工广泛参与,市工人文化宫愈发热闹起来,到文化宫上课成了不少职工业余生活的“重头戏”。“每月1500个名额,就吸引上万人在线‘开抢’。”夜校的火爆,在市工人文化宫主任穆红燕的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
课程不断推陈出新
场地从“宫内”搬到了“宫外”
学的人多了,对市工人文化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为职工量身定制更新潮、更符合需求的夜校培训服务?通过分析培训需求、征集意见表格,市工人文化宫力求需求是真实的。2023年年初,市工人文化宫精准聚焦职工的真实需求,再结合社会上其他热门培训课程,不断丰富舟工课堂的课程内容,推出“1+N”大类、105种全公益、零收费课程。
“课程一成不变,时间久了,也吸引不了人。”为此,穆红燕喜欢趁着职工来培训的机会,面对面点单。“比如说他们想学八段锦,想学非遗,我都记下来,等下个月试推培训班。”她说,今年夜校的课程更是不断推陈出新,新增文体类课程包括射箭、二胡、葫芦丝、油画、篆刻等,非遗手作课程包括蜀锦团扇、非遗绢人制作、旗袍盘扣胸针等,养身类课程包括八段锦、木兰拳等,还有短视频制作、居家收纳等实用性课程。翻开培训课程表,记者看到每天都有课、每月有新课。
各类培训课,都需要专业教师的支撑。尤其是不断新增的形形色色的新课程,对教师资源和教学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市工人文化宫做好培训工作带来了考验。
市工人文化宫通过宫校结合、宫协联合等多种形式,实现资源共享和互惠互利。“比如我们为协会提供活动场地,协会为我们提供免费的教师资源。”穆红燕告诉记者,目前,市工人文化宫已与乒乓球、飞镖、汉文化、舞蹈等领域协会达成合作。丰富课程的同时,市总工会还会联合优质师资,培育“特色兴趣组”,组建90余名包含国家级、高级讲师的师资库。
为了满足更多职工的需要,今年,“职工夜校”更是从“宫内”搬到了“宫外”。截至目前,“职工夜校”以市工人文化宫“2厅2馆17室”为主阵地,联动舟山传媒集团文创中心、非遗小屋、舞蹈教室、烘焙工坊等机构,打造区域性职工夜校5家、外拓式培训点位18家。
10月22日晚,舟山传媒集团文创中心内,20余位职工正认真聆听《非遗之美》第二期绢人制作培训。“以前都得专门跑定海去上课,现在就近就能上,方便多了。”在新城一家银行上班的乐挺笑着说道。
“走出去”
让“文化惠工”走“新”更走“心”
截至目前,“职工夜校”已开设各类课程392个班次,吸引3.2万名职工线上抢课。这个颇具年代感的词汇,正以崭新、时尚的姿态,走进当代年轻人的夜生活。
“这是一个学习、充电的过程。学到的技能在平时的生活中也挺实用的。”学习经络穴位养生的“00后”学员柳迪说道,“就是想通过这堂课让自己的下班生活变得丰富一点,总比玩手机好,搞不好还能培养成一个兴趣爱好,也是对生活的一种调剂吧。”尽管平时工作比较忙,但他也愿意挤出时间来上课。
“职工夜校有效整合各类资源,精准回应职工发展诉求,特色鲜明、成效明显。”职工夜校积极回应职工“学艺、交友、减压”的诉求愿望,解锁职工“夜生活”的新模式,受到市里越来越多职工的肯定。
今年,为了进一步突破空间、时间的限制,让培训更高效、更便利,市工人文化宫推动数字文化宫建设,在运维浙里办“职工培训”模块的基础上,摒弃“客随主便”惯性思维,实现“舟工讲堂”和“送艺进企”线上点单,还“上线”了场馆开放申请功能。
“九十月份,我们‘舟工讲堂’公益培训还通过‘走出去’,为舟山市移动公司的职工传授插花技巧;为市税务局的职工开展家居收纳培训……让职工足不出‘企’就能学上新知识。”穆红燕介绍,牵头开展文艺汇演、灯谜活动,是市工人文化宫持续深化“两性两化”运作模式,让公益服务“走出去”的生动缩影,全力打造没有围墙、覆盖全域的职工精神家园。
进企业、进车间、进工地,有演出、有培训、有赛事,“走出去”的市工人文化宫有了更广泛的影响力、更坚实的群众基础、更良好的服务口碑,有了更多“新名片”。
穆红燕表示,“职工夜校”的高热度,既得益于公益性、社会性、服务性的办学原则,也得益于师资配备与课程形式的多样化。下一步,市总工会将继续以“职工夜校”为载体,不断丰富课程内容,以文化交流、才艺展示、技能提升为抓手,推出更多接地气、有深度的夜校活动,切实发挥好引领职工、凝聚职工、服务职工的作用。
本版图片由舟山市总工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