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郑洁
口述者:孙彩珍
全国名中医周超凡弟子、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肿瘤外治法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北京中西医肿瘤防治技术创新联盟副会长、杭州种福堂中医医院院长、杭州艾克中医肿瘤门诊部主任。
中医治病是扶正还是祛邪,历来意见不统一,尤其面对肿瘤,为了求稳,宁可误补不可误攻的思想有;扶正、攻邪两不耽误的有;扶正即是祛邪的也有。如果有人问我怎么治肿瘤,我30多年的行医经验总结是,自始至终贯穿攻邪思想,且以大剂攻邪为主。
为什么我坚定攻邪?肿瘤实际是癌毒高集中之处,是一座顽固的堡垒,如果堡垒不能攻破,就谈不上治疗肿瘤,更谈不上清扫体内的癌毒。临床事实也证明,充分发挥中医攻邪的优势,可以助力肿瘤患者打赢抗癌战。
瘀血、积滞、痰饮、热毒互相交错
阴阳失衡易致恶性肿瘤
治病要治根,治本要求因,我们先要了解人为什么会得癌。
西医认为,恶性肿瘤是一种细胞的异常增生,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有结构、功能和代谢的异常,且会发生转移,对机体的破坏性很大,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中医认为,恶性肿瘤是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所产生的瘀血、积滞、痰饮、热毒等相互交错而成的结果,是阴阳失衡的表现。
痰湿瘀血,很大程度是从气上得来的。你想象一下,自己生气时,会不会觉得胸口堵得慌?用手揉一揉、顺一顺,感觉会好一点,实际上这就是个气结。津液、血液走到那里,堵住了,过不去,慢慢地在局部形成痰湿,形成瘀血。
中医有一种证型叫痰瘀互结,就是一个人体内既有痰湿又有瘀血。当你发现自己的舌苔厚,且滑滑的腻苔,腹部肥满松软,汗多且黏或容易犯困,这就是身体发出信号,提示你体内已有痰湿。如果嘴唇发暗,脸上有黑眼圈、黑斑,身体的某个部位有疼痛感,像针扎一样,白天轻,夜里重,就是瘀血的表现。
痰湿和瘀血搅和到一起了,最终导致身体出现各种包块。结节、肌瘤、囊肿、息肉、肿瘤等都可以看成包块。当然,如果仅是痰和瘀,包块可能还是良性的,但若有毒助攻,就容易致癌。
那癌毒从哪里来?各种原因使五脏蓄毒不流就说明癌毒已经产生。这些原因包括内在(先天)的和外在(后天)的。简单说,有不良饮食习惯、忧郁恼怒烦闷、过度劳累(脑力劳动过度、体力劳动过度、房事过度)、跌仆瘀血日久,其他慢性病演变(如乙肝、萎缩性胃炎),以及物理因素、化学因素、辐射等。
概括来说,中医认为癌症的发病机理就是气滞血瘀、痰凝毒聚。
抓住主要矛盾有的放矢
败毒、排毒是驱除邪气的有效手段
既然癌症是因病致虚,癌毒是发病的主因,那么我们就要有的放矢,把矛头对准主要矛盾,即攻邪去癌毒。只有在肿瘤的攻击性治疗上下足功夫,再全面发挥中医整体观的特长,才有扭转险恶局势的可能。
怎么理解呢?以最近复诊的肝癌患者施女士为例。2019年8月,施女士体检发现肝区有个3.6cm×3cm的肿块。因为是低回声,她没往坏处想,也就没有重视。一年后复查,施女士的血清铁蛋白升高,肝脏B超显示原肝区的肿块变大到了5cm×6cm,另肝区还有多发病灶。
谨慎起见,施女士换了家医院再查。然而,仅仅一周时间,肿块变大到了6.5cm×6cm。经穿刺,肿块暂被考虑为肝腺癌。后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肿块更倾向于为肝脏神经内分泌癌。因为是多发病灶,施女士没法手术,做了一次介入治疗,同时还需口服化疗药。但化疗药副作用蛮大,她出现了肝区触痛、肠胃不适、胸闷气急、口干舌燥、大便不畅、全身乏力等不适。
当年11月,施女士来到种福堂中医医院。初诊,虽然没有明显消瘦,但情绪焦虑,且面色晦暗、舌质暗红,很明显是痰湿和瘀血互结。我先疏导她,帮她解郁,再以自拟的疏肝消结汤为基础方,外加清热解毒的中药材组方。
一方面,中药可以攻下化疗药对身体产生的毒副作用;另一方面,中药主动攻击癌毒,改造身体失衡的内环境,扭转利于肿块生长的土壤,让癌细胞“改邪归正”。
中药喝下去,施女士感觉身体舒服了,过了半年情况还算稳定,她索性停了化疗药,只吃中药。每隔两周,她总带给我好消息。2023年12月复查,施女士的肿块缩小到5.6cm×4.1cm。虽然肿块还在,但报告显示未见强化灶,这说明里面的癌细胞已经失去了活性,攻邪成功,实现了带瘤生存的目标。
这就是利用中医药攻邪手段,击破癌毒,预防复发转移,重新打造体内阴阳平衡的事实。
当然,我们提倡中西医综合治疗,可以手术的患者尽量手术,术前术后则用中医药参与抗癌全程,得到1+1>2的效果。
治疗癌症首要控制癌毒蔓延
才能有效保存正气
门诊中有不少肿瘤患者,是经过放疗、化疗、手术后无效或用其他方法治疗后复发的晚期肿瘤患者,很多体重不过百斤,血色素降到最低限度,有的甚至处于大量呕血、咳血的危急情况,但用大剂攻下之后却能转危为安。
癌毒致癌的过程就是不断消耗抗癌力直至最后战胜正气的过程。因而,治疗癌症首先要控制癌毒的蔓延发展,才能有效保存人体的精血阴液,保存正气。我常会用到相对猛烈的手段,用攻下败毒、排毒法,来祛除患者体内的邪气。
败毒既不可过,也不可不及。败毒时间的长短和下药用量的大小应视毒结深浅、瘀滞重轻而定。攻下后食欲振,排出异物后身轻有力为反应良好。如果经攻下治疗后大便已通,肿块不软,还应再攻,但需慎重,勿伤脾阳。对于久病瘀滞重、长期不消失的患者,在使用攻下治疗时,要注意到久攻必有伤阴之弊,可于处方中酌加菟丝子、龟板等。恶心呕吐不能进药者,可采用寒药热服,热药冷服,或采用少量多服的方法。也可用吴茱萸粉醋调敷足心,热性药中也可酌加知母、黄连。
败毒药性味多苦寒,还应注意勿使伤脾胃中阳,在服药时调入蜂蜜以补中。忌鱼虾、生冷黏硬食物,忌绿豆。
针对肿瘤部位不同,采用攻下法的缓、猛程度也不同。脑部肿瘤、乳腺肿瘤、胃癌、胰腺肿瘤、主动脉瘤、腹壁瘤、肝肿瘤更宜猛攻,肺癌、纵隔肿瘤、结肠癌、卵巢肿瘤、前列腺癌、宫颈癌、子宫肌瘤则宜缓攻。
总之,只要认症准确,攻下法可以大胆使用,优柔寡断,可能会贻误病情。
解郁、通络、软坚、排毒
一步都不可少
当然,排毒实际是建立在“解郁、通络、软坚”上。临床上,我们发现肺、肝、胃、大肠等部位肿瘤,确实跟气滞有关。气滞致病,就要解郁,通过海藻、昆布、香附、合欢皮、郁金等解郁药物,调理患者的气机,同时要多给患者康复信心。
如果说解郁是把金钥匙,那把门打开后,接下来的工作是“活血通络”。但是癌肿坚硬如石,只用活血破瘀的药,那是攻不破的。怎么办?软化肿块。我们运用牡蛎、海蛤、昆布、海藻、鳖甲等软坚散结药物,而这些药(除鳖甲)还有化痰祛痰的功效,有的患者经过几个月的治疗,如长在颈部等体表的肿块手摸上去会明显的变软,这时候就可能会变大,我们认为是正常的。
一些患者在治疗初期复查后发现肿瘤竟长大了一点,就不相信中医,停药了,这可能导致前期治疗全白费。其实肿块变软后,离五脏六腑排毒不远了,一定要继续坚持服药。在排毒上,我们会重用白花蛇舌草、土圈儿等解毒药。
肿瘤患者排毒的同时
是否需要进补
肿瘤患者在排毒的同时,到底要不要补?要补,但我反对随便补。一般情况下,我们都选择补而不滞的药物,比如鳖甲、灵芝。因为如果补得不对,会把肿瘤一同补进去,会“闭门留寇”。
事实上,对抗癌症,忌口和食补有时会起到决定作用,凡是注意忌口的患者,好得快些,疗程也短。有个辽宁的卵巢癌患者,2018年确诊卵巢癌,做了切除术。2020年复发,又化疗了4次,并口服靶向药,但是CA125指标还是高,控制不好,2022年8月复发,再次治疗。到了2023年5月,肿瘤又复发,虽然做着化疗,但短短一个月,CA125从178U/ml高到了225U/ml,她很害怕。
听别人说起我们医院,6月25日她从辽宁赶了过来,复查CA125已经324U/ml。我给她开了对症中药。服药4贴,她就迫不及待去复查,结果CA125降到了251。效果立竿见影,患者很高兴。中药加化疗,CA125指标正常了,就没再来复诊。
直到最近,她又来找我,说还做着联合化疗方案,但CA125指标又上升了。详细询问中,我得知她吃了补品。她的身体其实不适合过度进补,这次我给她开了中药后,一方面叮嘱她坚持服用,一方面要她忌口。前两天,她又给我发微信,说吃了中药CA125又降了下去,也放了心。
说到底,中医治疗肿瘤没有捷径,我们就是紧紧抓住主要矛盾,从实践中一步步得出经验,帮肿瘤患者重新燃起康复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