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竖读,还是横读?

  □陈时杰 文/摄

  一

  我买书百无禁忌,科幻侦破、经典畅销,小说诗歌,散文小品,买来都看,区别在于深读与浅看。深读的书多为枕边书,常读常新,越读越投入,越受益;浅看的书多为手头书,随看随放,随拿随看,不必计较是否能看完,开卷就好。

  毕竟自己是个无名之辈,读书之法当然不能成为一家之言,最多只能算作经验之谈。但我知道,自己谈了也是白谈,还是把名家请出来,给自己壮个胆,托个底。

  《竖读》(海豚出版社2017年9月1版1印),仿皮仿西式装帧,是冯骥才先生一部谈阅读以及聊旧物旧人的书。竖读,如果不听冯骥才先生自己序言所解释的,还以为是他有站着读或立着读的习惯,这样,如果没有坚强毅力之人是坚持不了多久的。反之,则有坐着读或躺着读的方法了。冯骥才先生说:“阅读的方式因书而异,我把阅读分为横读与竖读两种。所谓横读,就是边看边翻,只管一路翻下去,眼睛顺势横扫而过,串皮不入内,看过便随手扔在一边;所谓竖读,则是每一页都不肯轻易放过,时而要把一段深邃且优美的文字重新看一遍,时而会坠落字里行间,让思维或情感纠缠其中,甚至愈陷愈深!”

  名家就是名家,出手不凡,读法也不凡,还替我们算出了两者的倍比数:竖读比横读,用时至少多五倍。

  根据冯骥才先生横竖读法,我巡视着书架上的书,那些历经千年的古典文学,历经百年的传世之作,历经几十年冲刷的优秀之作都应列入竖读之列,而像通识类、娱乐类、畅销类,还有以各种名义获奖类的作品当归入横读类。

  二

  雨夜,翻书。翻着翻着,雨夜不再漫长,那些已经沉入身体河床的旧日底色,已经层层起皱的静默心境,随着书页轻轻被捞起,如晒干的鱼鲞遇水重新鲜活起来,在那一刻,点亮。我到底还是离不开书。

  幸好,让我们处在了书读不完的时代,不管雨夜持续多长,我们总能在打开的一本书中找到一片蓝天一片晴空。但是,我们曾经经历过的无书的日子,倒显得无比怀念又无比惆怅。怀念那种饥饿感所带给你的强烈的求知欲,惆怅那种失落感所带给你的满满的冲动欲。

  冯骥才先生回忆在那史无前例的年代,他家千余藏书被撕毁,并付之一炬,“半本《约翰·克利斯朵夫》几乎叫我看烂,散页的中外诗词全都烂熟于我心中。然而,读这些无头无尾的残书倒别有一种体味,就像面对残断胳膊的维纳斯时,你不知不觉会用你自己最美的想象去安装它。书中某一个人物的命运由于缺篇少章不知后果,我并不觉得别扭,反而用自己的想象去发展它,完成它。我按照自己的意志为它们设想出必然的命运变化和结局。我感到自己就像命运之神那样安排着一个个生命有意味的命运历程。当时,我的命运被别人掌握,我却掌握着另一些‘人物’的命运;前者痛苦,后者幸福。”

  三

  记得自己买书是从走出小岛开始的,仿佛一个无知的青年突然间惊醒过来,之前一直在梦游,无意识地野蛮粗暴生长。我开始用读书来弥补前二十多年的荒唐和荒废。这样,才觉得自己的人生不至于一直荒唐和荒废下去,直到读不动看不动。

  我不知道这是对的,还是错的。但这与其他人无关,也庆幸与其他人无关。至于期间写下的文字,无非是自己读书之余所思所想而留下的无伤大雅的小确幸。

  春天的江水,夏天的虫鸣,秋天的红叶,冬天的冰雪。四季匆匆地来匆匆地逝,书页一页页地翻一页页地读,真的已经跟当初的理想没有多大关系了。

  我开始伤感于拿起一本书时的无限假设以及合上一本书时的无限遐想,这是我的青春,还是你的青春?这是我的成长,还是你的成长?这是我的人生,还是你的人生?

  突然想到,读书,真像冯骥才先生在《打树花》里描述的那样:“就在这一瞬,好似天崩地裂,现出任何地方都不会见到的极其灿烂的奇观……铁花升腾时如在头上张开一棵辉煌又奇幻的大树。”铁雨飞舞,火光飞溅,照亮四彻,照亮人途,读书求的不正是迷惘迷惑之时的那一声断然的喝阻,那一道透彻的光亮,那一股满腔的痴情,还有那惊雷般的彻醒!灿烂奇观和辉煌奇幻不过只有一瞬,之前,却是平淡无奇的铁疙瘩!

  四

  遗憾的是,短短七年时间,原本鲜亮温润的仿皮封面烫金书名和印花渐渐出现了褪色,这大概也是出乎冯骥才先生的意料吧。我倒比较淡定,花了钱买了书,花了时间读了书,还写了文,也就值了。有的东西有价,有的东西无价,本无定律,再说了,没有一件商品的价值是一成不变的,你所需的就是把一切交给时间去打理去打磨,自己坐看日出日落的风轻云淡,海潮汹涌。

  可能再过几年,封面上曾经金光闪闪的色彩会全部失去,素面朝天,凹痕依稀可见,却有一种说不出的返璞归真。这时,你会释然,再华丽的袍子,也会有尘埃吸附其上;再华丽的转身,也会扭伤衰老神经;再华丽的文字,也会遇人不淑。

  我从不后悔与一本书的相遇,即使相遇未必能相知,但让它成为一个沉默的朋友,也是很好的选择。在很长的时间里,一年,两年,甚至五年十年,彼此咫尺天涯,直到有一天你拿起了这本书,翻开第一页,才真正理解一本书存在的意义:只要你阅读我,我们彼此是可能成为知音的。

  又是一场混合纠缠、放浪、对质、评判以及收获甚微甚至失败的阅读之旅!

  我深陷其中而乐此不疲。

  有一个问题,可能读者会问:“《竖读》是一本应该竖读的书,还是横读的书?”要回答这个问题,既简单又不简单,因为我说了不算,而是你说了算。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
~~~
~~~年轻人追看春节热点故事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城事
   第03版:看点
   第04版:融媒
   第05版:财经
   第06版:就知道吃
   第07版:健康周刊
   第08版:请问舟医生
   第09版:热点
   第10版:人物
   第11版:互动区
   第12版:悦读
   第13版:达人
   第14版:天下
   第15版:信息·分类
   第16版:广告
竖读,还是横读?
新书架
网络文学上演“春节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