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浩 通讯员 远飞
本报讯 提取纯化车间、提取酶解与固液分离区、软胶囊生产车间、全自动瓶装生产车间……走进舟山人才创业园内的海洋生物产业中试研发基地,宛如来到一个科技感十足的新世界,各类前沿设备让人产生无限畅想。2021年底建设并启用的这个中试研发基地,为初创企业从研到产打造了一个“中间站”。目前,该基地已引入清华宝星生物团队、上海理工生命源团队、浙海大食药团队、中检集团浙江公司等人才科技企业入驻,拥有博硕科研人员20余名。
构建多元化的链式科创大平台,是我市集聚企业创新发展,加大科技研发力度的一项重要举措。
目前,浙江大学舟山海洋研究中心的智能装备设计与制造服务平台已正式上线,围绕船舶与船配、海洋渔业、海洋电子信息、绿色石化、现代航空和深海机电装备等重点产业,为我市装备制造企业提供新产品研发、加工和测试服务,积极促进产业链各方合作,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合作伙伴模式;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岱山新材料研究和试验基地(岱山新材料研究院)项目建设正在如火如荼推进,基地建成后,将推动新材料科研成果的技术转移和产业化应用,打通“实验室”到“生产车间”的最后一公里。
大平台积蓄的澎湃新动能,为我市跨越发展提供了原动力。
在打造基础和应用创新平台方面,我市可谓不惜血本。由舟山市政府牵头,联合浙江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共建的东海实验室,将聚焦海洋资源与环境动力系统研究,支撑海洋数字经济、智能装备和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打造国际一流的海洋科创平台;引进清华大学共建总投资约50亿元的绿色石化技术创新中心,将聚焦于二氧化碳捕集与高附加值利用、原油直接裂解制烯烃技术、VOC治理技术等重点研究方向。力争通过3年建设,建成不少于3个科学技术研发、试验验证、科技成果转化大型综合研发中心。目前绿色石化技术创新中心已完成实体注册落地,并纳入省政府与清华大学省校合作重点项目。
我市还不断做强产业创新服务平台,持续提升舟山现代海洋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金塘塑机螺杆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普陀水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岱山汽船配内饰密封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定海远洋渔业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5家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水平,加快集聚整合创新资源要素、强化服务功能、解决产业创新难题。截至目前,5家省级综合体已整合科研设备10亿元以上,累计服务企业超6万余家次,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400余项,开发新产品逾300个,覆盖相关产业集群产值超3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