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俞浙前
很多人的少年梦中,或许都会有一个关于海洋的奇幻梦境。而南极可能是梦境中最神奇的向往之地。
如果有一天,能有个机会去南极,你会不会去?不少人的答案也许是肯定的。但如果在这个问题之前,加上一个“281天在海上漂泊”的前置条件,那么还会那么肯定吗?
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培养的浙江海洋大学水产学院2019级研究生刘文博得到了这样一个机会。从2021年1月28日到11月11日,26岁的他穿过半个地球,去近距离观察这片冰雪之下宁静而广袤的大陆,完成科研工作使命。
近日,他分享了自己这一趟科研之行。他说自己是去南极“数磷虾”。
追寻梦想的进程,充满曲折
2021年1月28日,农历腊月十六。定海港东蟹峙渡口,朔风猎猎。
临近春节,舟山的天空总有些阴沉沉的。刘文博孤身登上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龙腾”轮。这艘隶属于中国水产有限公司的大型渔轮,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之一,专门用于南极大陆周边海域拖虾作业。
巨大的钢质渔轮已经有些陈旧,带着海蚀的痕迹,但在穿越半个地球的征程中,它依然如此可靠。
望着黄浊的海面,刘文博思绪飘远。往年的这个时候,学校已经放假了,他回到甘肃兰州的老家,与亲人团聚,享受热气腾腾的饺子。地处西北内陆的兰州,虽然不乏寒潮和风沙,但毕竟能脚踏实地,与深不可测的大海情景迥然。而他的这一趟航行,目的地却是真正的天涯海角、地球之极。
“因为出发时间正逢寒假,整栋宿舍楼里就我一个人。”刘文博说,“放寒假之前倒是和朋友、同学一起吃过饭、喝过酒,算是为我这趟旅程送行。”
“其实,我对南极之行期待了很久,也准备了很久。大概有一年多吧,中间一次次改期、延期,有不少波折。”刘文博告诉记者,2019年10月,正是他研一入学不久,就从班长处得知了国家农业农村部的南极科学观察员项目。这个项目的要求是研一在读生且专业背景为捕捞学。得知这个消息,刘文博兴奋不已。因为如此珍贵的机会摆在面前,而他符合所有条件。一生之中,能有一趟南极之行,去直面那片冰雪笼罩的神秘大陆,所有其他的行走都成了一种庸常。
起初,当刘文博将自己的打算告诉家人和朋友时,大多数都不支持。最大的原因,就是安全因素。毕竟,那是一片常人难以企及的海域,而且一去就是近一年时间。
后来,刘文博向自己的导师征询意见。导师告诉他,这对于很多从事海洋渔业研究的人来说都是个梦想,因此他非常支持刘文博加入观察员项目。当然,导师也希望他慎重考虑安全问题。经过反复考量,刘文博最终坚持心之所向,决定出海。家人也最终被他的决心打动,选择尊重他的意愿。
报名成功后,刘文博在南京接受了短期的南极科学观察员培训。培训结束后,他又熟读培训期间发放的书籍,并准备了观察员工作所需的工具,等待这一场将会终生难忘的南极之旅。
然而,2020年春节,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原本定在当年5月的出航时间推迟到2021年1月底。
出生内陆,却向往着海洋
听到刘文博回述当时的情景和感受,我不禁诧异。一个出生在内陆城市的年轻人,为何会对海洋如此感兴趣?遥远广袤的海域,甚至会让许多海员心生畏惧,而他为什么如此执著要去见识一番极地的风景?
“在此之前,你有过类似出海科考的经历?”我问刘文博。
“没有,我这是第一次出远洋。”刘文博回答。
“你的本科也跟海洋有关吗?”我又问。
“不是,我本科在山东读的,学的是生物技术,考研跨到水产专业的。”刘文博说。
“那么,你为何会选择与海洋有关的专业?是什么原因让你向往大海呢?”我很好奇。
“考研复试的时候,我才知道浙海大。然后听学校老师说有些专业会有出海的机会,而我作为内陆人,很向往大海,就选择这个专业。”刘文博坦言,“小时候,我看电视、电影,觉得大海很神秘。尤其是看了电影《加勒比海盗》还有漫画《海贼王》,我就觉得在海上有着最自由的生活。”
向往自由!也许这就是很多年轻人向着未知领域探索的初衷和勇气源泉。然而,向往的自由,在这旅途中真能得到吗?
“实际上到了海上是最不自由的。”刘文博用一句话总结了自己“打脸”的梦想,“在海里,只能待在船上那一片地方生活,遇到大风大浪的天气还不敢在甲板上乱走……”
船从北向南,从寒冬走到炎夏,穿越赤道,再由夏季走到冬季,然后从南向北反复一遍。这趟历时281天的航程是如此神奇。海上的生活,除了艰苦和不自由,却也不乏有令人惊叹的风景。当然,这风景也是用一路的痛苦换得的。
“这一路,最痛苦的就是晕船。”刘文博说,“我是第一次坐远洋渔船。刚开始感觉还好,但是过了一个多月风浪开始变大,船一晃我就受不了。大概克服晕船用了近一个月。我的晕船症状还算好一些,只是吃不下、犯困,电报员当时天天吐。”
当船行至福克兰群岛和南乔治亚岛海域时,刘文博真正进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世界。南方,无尽的冰原在海平面上若隐若现。靠近这片神秘的“第七大陆”,仿佛世间只剩下蓝与白交汇形成的苍茫。抵达南极洲域内,成片被白雪覆盖的山峰,仿佛要刺破钴蓝色的天空,巨大的片状冰山筑成了墙壁般的走廊。船行其间,抬头是天,俯首是海,入耳为鲸歌,满目皆寂寥。
在这个地球上,多彩的大陆和蓝色的海洋之间,竟然还有这样一片如此静谧的土地。这是地球上唯一没有人类定居的大陆。
这片千里冰封之地,寂静而旷远、神秘而不可知,一再勾起人类内心深处的探险因子,是所有探索者渴望的秘境。
“数磷虾”是件有意义的事
船在南极大陆周边巡游,追逐着磷虾群捕捞作业。南极的好天气不可多得,大多数时间总是阴云翻滚,风雪怒号。
刘文博日复一日履行着科学观察员的职责——对捕捞到的南极磷虾进行生物学测定。刘文博觉得,这是一种复杂的说法,如果说得通俗些,不妨叫做“数磷虾”。后来,他干脆把网名改成了“在南极数磷虾的”。
“真的是去‘数磷虾’?”我问。
“真的!”刘文博说,每天数两次,每次200尾就行。南极磷虾很多,每次起网都能捞上几吨甚至几十吨。科学观察员主要测量磷虾体长、性别、摄食程度等。记录这些数据,是为了确认南极磷虾生物资源。
南极磷虾生物学测定在此次南极科学观察员项目工作中极为重要。南极磷虾是全球储量最为丰富的生物资源之一,生物总量高达6.5亿~10亿吨。虽说南极磷虾不及企鹅、鲸鱼、海豹有名,却是这些动物的主要食物,甚至可以说,是磷虾凭借一己之力撑起了整个南极生物圈。它不仅具有重要的生物价值,还极具营养价值,是目前人类已知生物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此外,磷虾在医疗领域也大有作为,它体内含有大量磷脂、虾青素和不饱和脂肪酸,这些物质具有极高的保健和药用价值。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一些国家就开始建造专门的磷虾捕捞船,争相跑到南大西洋“圈地”,捕捞南极磷虾。2009年,我国正式将南极磷虾列为“国家经济战略资源”。随着中国近海的渔业资源衰退,远洋渔业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南极磷虾必将成为重要的捕捞对象之一。
刘文博承担的科学观察员工作,相当于在这一领域探路。他所提供的数据和记录,将作为该领域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也是南极磷虾资源评估和可持续利用的基础
当然,刘文博的工作并不仅仅是“数磷虾”。他每天需要工作四五个小时,除了磷虾生物学测量外,还有海鸟撞纲观察、哺乳动物误捕观察、IUU渔船观察等,还需记录捕捞上来的副鱼货,比如南极冰鱼、电灯鱼或是鱿鱼等。“我记得有一次捕上来一种像蛇一样的鱼,我抓着它的尾巴,它把我手指头缠起来要吃我手指头……那确实是一些从没见过的生物,感觉很神奇。”刘文博感叹,“可惜当时没条件录像。”
“船上会不会拿这些鱼货加餐?”我问刘文博。“不会的,一般副鱼货都是供我们科学观察员记录采集。而且副鱼货很少,我们等一整个网次的时间采集副鱼货,但是经常一场空。”他说。
“熬”出来的感悟或能影响人生
在刘文博的叙述和他带回的图片、视频中,我能感受到南极的壮丽和神奇,但在真实的漫长海途中,陪伴他更多的就是寂寞。
刘文博说,远洋船上的伙食不差,虽然比不上陆地,但至少管饱,但寂寞却是排遣不了的。“我上船时,倒是准备了几箱零食,还存了一些影视剧,但支撑不了近一年的消耗,所以,更多时候寂寞是靠‘熬’过来的。”刘文博回忆道,在船上的281天里只有6次是有网络的,每次有将近2天的时间,但是信号极差,网速也慢,仅有的机会被他用来和家人联络。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他顶着大雪蹭运输船的网和家人视频通话,网络格外卡顿,家人一句问候担忧,从说出口到被听明白,需要重复四五遍。
“最期待的是看到一些南极特有的生物,鲸鱼、海豹或是企鹅群。”刘文博说,有船员拍摄过一段海豹群追着磷虾群觅食的壮观场面,下饺子一样,很想亲眼看看。可惜一路都没见到大群海豹,倒是拍摄到一段企鹅群觅食的场景。那些企鹅一个个跳出海面,露出密密麻麻的白肚皮,带着莫名的喜感。他也曾亲眼见过各种海鸟密密麻麻跟着船,追逐磷虾群。鲸鱼也是常见,那些庞然大物会时而浮出海面透气,露出灰黑的脊背,十分壮观。而且鲸歌嘹亮悦耳,夜晚常伴他入眠。
刘文博说,在这趟不可多得南极之旅中,自己看到了终身难忘的风景,也做了一些终身难忘的事,比如在南极海域脱去棉袄,站上船头,挥舞着浙海大的旗帜留影。
“那是南极,你不冷吗?”我问刘文博。
“冷啊。但是拍照嘛,可以要风度不要温度的。船上另一个观察员穿着短袖上船头拍照,背景是南极的冰川。多难得啊。当然,羽绒服就放在旁边,‘帅’完了就赶紧裹上。”刘文博回忆的时候,还是觉得挺得意。当然,也不无遗憾,沿途的风景太多,在海上拍下的照片和录制的视频太少。
南极之行带给刘文博的,不止是流于表面的奇遇见闻,更是一种击破浮华的彻悟:抽离纷繁世俗,撇开浮躁虚无,科研之路才能真正踏上正轨。
沉淀需要割舍浅显的满足感,克服无聊感,才能脚踏实地,行稳致远,进而有为。
他现已投稿《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论文《基于渔业捕捞产量的监测渔船数量优化》完成了接收前的最后修改,另一篇论文《生产监测船数量的优化——通过不同地区各物种产量计算》也已投稿,同时还授权了一项关于人工鱼礁区建网结构的专利,这些成果都是经年累月积淀而成的,是他的心之所向,亦是行之所至。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