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信风扬帆作好“渔”文章 耕海牧渔蹚出“共富”路

本版图片由舟山市海洋与渔业局提供

  □记者 陈逸麟 通讯员 张婧 陈家慧

  中国渔业看浙江,浙江渔业看舟山。全市27个渔业乡镇,渔业直接从业人员10.3万人,近40万人直接或间接与渔业有关。谋舟山之发展必先谋渔业之发展,谋舟山之共富必先谋渔民之共富。

  去年起,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强音响彻江浙大地,舟山敢为人先,率先谋划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先行市。市海洋与渔业局深入贯彻省委、市委各项指示精神,加快推动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促进渔民致富增收,筑牢海上生产安全“长城”,作好“渔业共富”这篇大文章。

  东海粮仓重焕新颜,渔场之中鱼群如云,渔民生产生活多姿多彩。2021年,全市渔业总产量达182.8万吨、总产值275亿元,渔业经济总产出450亿元,渔民人均收入达38794元。舟山,正以船为笔,以海为墨,勾勒一幅人海共荣的共富画卷。

  【共富实践】

  渔业高质量发展

  筑牢共富之基

  “上山靠勤,落海靠韧;千网万网,候着一网。”舟山先民曾创造了辉煌的渔业文化,但竭泽而渔的粗放式生产越来越不可持续,进行产业整体转型,打造高质量现代渔业迫在眉睫!

  船舶云集,塔吊林立,海鲜运输车来往穿梭,万吨渔获一出船舱就进仓库,这繁忙的景象是舟山国家远洋渔业基地的日常。近年来,借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东风,舟山渔船不断驶出国门,挺进深蓝,在五大洲乘风破浪。

  目前,我市有远洋渔业资格企业39家(包括中水渔业和舟渔公司),为全国地级市之最;远洋捕捞渔船685艘,占全国22%以上。企业汇聚,渔船如云,远洋渔业发展异军突起,成为舟山渔业乃至全省、全国渔业近年来最瞩目亮点。

  远洋渔业闯出一片天地,家门口的近海捕捞持续转型绿色渔业。

  今年以来,市海洋与渔业局全面整治涉海涉渔领域老旧渔船,渔船检验部门对全市895艘老旧渔船进行全面排查。从船体结构、机械装置到救生设备,进行了一次全面“体检”。

  “老旧渔船存在安全隐患,作业效率也比较低下。”市海洋与渔业局相关负责人说,对船况较差、修理价值不大的老旧渔船,我市通过政策支持,鼓励其“减船减产”或更新改造;对达到限制使用船龄的渔船,一律强制淘汰,严禁出海作业。截至目前,全市已拆解处置无法满足渔船检验标准的老旧渔船255艘,合规整治640艘。

  破而后立,近年来玻璃钢渔船等新材料渔船的设计、生产、销售全产业链落户舟山,全面进入发展快车道,一艘艘科技感满满的新材料渔船相继下水,近海捕捞业正全面普及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绿色作业方式。

  渔民富裕增收

  铺就共富大道

  嵊泗马鞍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蔚蓝的洋面上,群鸥翱翔;普陀中街山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的洋面下,深水大黄鱼野化基地里群鱼嬉戏。一个个国家级海洋保护区如明珠镶嵌在舟山辽阔的海域中,保护区域占海域总面积的11%以上。长久保护好家门口这片碧海青山,才能带来金山银山。

  以海洋特别保护区和海洋牧场为核心区域,近年来我市陆续投放近50万立方米规模人工鱼礁,从最初的旧船和钢筋混凝土礁,到现在精心设计的新型钢架礁,吸引了众多恋礁性鱼类的集聚安息。

  保护生态,一以贯之;修复海洋,持续加力!我市多年来执行最严的伏季休渔制度和幼鱼保护措施,五年投入增殖放流资金1.03亿元,放流大黄鱼、三疣梭子蟹等苗种近80亿尾(粒),舟山的渔业资源实现恢复性增长。

  时隔半个世纪,又见大黄鱼“旺发”,让向海谋生一辈子的老渔民热泪盈眶。这正是舟山多年来致力于绿色可持续发展,重振“东海粮仓”的馈赠。

  耕海牧渔恢复渔业资源,养海护鱼进行科学捕捞。近年来,市海洋与渔业局不断推进科技强渔,机械强渔,一大批“黑科技”走上渔船。

  “2吨液氮可保鲜1.5吨虾,用液氮冷藏的虾每公斤多卖15元,一个航次就增值2.25万元,一年开10航次可以增收20多万元。”“浙普渔68885”的船老大陈友就是最早使用船用液氮深冷速冻设备的一批人,他早早地感受到了科技给渔业带来的革命性改变。

  虾类船冻智能分拣流水线、蟹笼自动脱钩装置、饵料自动切割机……配备新型捕捞、制冷设备的渔船,渔获品质远高于传统渔船,从源头上增加水产品附加值,科学捕捞促进渔民增产增收,实现生态和共富双赢。

  管理体系重塑

  织密安全之网

  “出海三分命,上岸低头行。”渔谚形象地描述了老一辈渔民搏击风浪的危险。近年来,市海洋与渔业局出重拳、下苦功,全面重构我市渔业安全管理机制,渔民们高高兴兴出海,平平安安回家,共富之路走得更加稳当。

  近日,沈家门街道船舶管理综合服务站工作人员史有峰登上“浙普渔64318”进行检查,发现该船灭火器、救生衣未按规定放置,他立即要求船东现场整改。

  “原先我们对辖区180艘渔船每年只进行一次集中检查,现在根据最新要求‘每船必检’。对10人以上的高危渔船每月检查1次,渔运船每两个月检查1次,力度、广度都是空前的。”史有峰说。

  改革从基层管理组织开始,这是我市加强渔业安全管理标准化体系建设的一个生动注脚。

  严格执行提高渔船安全检验标准,实现渔船全周期管理,强化渔船的适航性;严格排查船员持证情况,规范船员培训考试、发证管理,强化船员的适岗性;完善乡镇(街道)+点验中心+基层渔船管理组织体系建设,强化安全责任落实;全市执法一盘棋,统一标准令行禁止,全面加强执法刚性;借力数字化,推广精密智控平台,强化制度创新重塑。五位一体,全面重塑渔业安全管理标准化体系。

  以体制重塑为契机,我市深入推进海上“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聚焦“应用场景、事项划转、场所建设、制度创新”四大方面,建立“高效、统一、精干”的海上执法“铁军”。

  “目前海上‘大综合一体化’指挥部、各项工作制度、行刑衔接制度等正在加快制定和完善,预计今年8月初步建成,届时,海上安全管理将呈现出全新的面貌。”市海洋与渔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共富回音】

  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

  远洋渔业拥抱蓝海,新型渔船耕海牧渔,舟山渔业接续昔日辉煌,奋勇闯出新时代共富之路。

  建设人工鱼礁、兴起绿色渔业,让海洋生态越来越好;升级科技装备,织密安全之网,让捕捞作业举重若轻;坚持增殖放流、落实伏季休渔,让渔业资源持续恢复……共同富裕不能只富一群人,更不能只富一阵子。舟山渔业要为子孙留恩泽,正在谱写靠海吃海全新篇章。

  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唱不尽美好新生活。

  【共富故事】

  增殖放流结硕果

  小刀蛏旺发富渔民

  近期,小刀蛏成了嵊泗农贸市场的明星,售卖的摊位前,不时有顾客来询价购买。当天小刀蛏的售价在每公斤80~100元。

  小刀蛏,又名碧玉蛏,外型如刀,壳呈淡黄色,是嵊泗特有海鲜品种,其品质与口味较一般养殖蛏子更鲜美,是嵊泗人喜爱的“本地蛏子”。因其营养丰富、肉质鲜美,供不应求,市场价曾一度攀升至每公斤200元。

  2011年,嵊泗成功攻克了小刀蛏人工育苗技术难题,人工育苗取得突破。此后,小刀蛏正式被列入嵊泗县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实施名单。据统计,2012年至今,嵊泗县累计放流小刀蛏苗种2.6479亿粒。这几年,小刀蛏增殖放流成效体现,泗礁岛周边小刀蛏逐年旺发,不少人来滩涂寻宝。

  “这几年小刀蛏数量呈增长趋势,说明增殖放流的效果慢慢显现,对渔民增收也是好事。”嵊泗县海洋与渔业局相关科室负责人介绍,通过增殖放流,越来越多的海鲜慢慢“回到”了普通老百姓的餐桌,消费者有了口福,渔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今年以来,嵊泗县已增殖放流海蜇苗种4.0587亿尾。近期,嵊泗县还计划放流小刀蛏苗种3000万粒。下半年,还将放流大量等边浅蛤、彩虹明樱蛤、黑鲷、大黄鱼和曼氏无针乌贼等苗种。

  电商助力渔民增收

  鱼在船上就已售出

  “以前,卖给货贩10元一斤的玉秃,在‘鱼通鲜’上卖到了16元一斤。顾客从我手里收到玉秃,还透骨新鲜!”说起自己在“鱼通鲜”APP上的第一笔交易,“浙岱渔11831”船老大顾仕标至今仍十分高兴,“通过‘鱼通鲜’,年利润能增加不少。在我影响下,我们村有好几条船入驻了。”

  近年来,岱山县海洋与渔业局牵头引进海产品B2B电商企业——舟山鱼通鲜商务有限公司进入岱山,帮助供方渔船和需方市场打通供需直销途径。渔船上只要安装覆盖了“海洋通”卫星Wi-Fi,就可以通过互联网第一时间在“鱼通鲜”APP上发布渔获信息。

  “也就是说渔船还在海上,渔获已经通过互联网卖出了。”舟山鱼通鲜商务有限公司负责人虞忠完介绍,相比传统交易模式,渔民通过“鱼通鲜”改变了被中间商压价的地位,能清楚掌控市场,达到利益最大化。对于买家来说,直接从渔船上收货产品更新鲜,价格也比市场上更低。

  “引入‘互联网+海鲜’模式,能大力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促进我县渔业转型升级、渔民增收。”岱山县海洋与渔业局相关负责人说。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共同富裕新实践·共富争先
   第04版:共同富裕新实践·共富争先
   第05版:对话舟山
   第06版:海潮文艺
   第07版:国内外新闻
   第08版:国内外新闻
信风扬帆作好“渔”文章 耕海牧渔蹚出“共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