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年援藏行,一生援藏情,山海相约情意长

——对话浙江第九批援藏干部人才、舟山市发改委援藏干部陈天璐

  □记者 俞浙前 通讯员 计巍

  对 话

  近日,在西藏自治区那曲市举行的第九批援藏干部人才总结表彰大会上,来自舟山市发改委的陈天璐获评优秀援藏干部人才。

  这份荣誉,是中共那曲市委和那曲市人民政府对陈天璐援藏三年所作贡献的肯定。这位来自东海之滨的年轻人,是浙江第九批援藏干部人才中年纪最小的,但在雪域高原工作的上千个日夜里,他取得的成绩却不容小觑。

  记者采访了陈天璐,倾听他那段刻骨铭心的援藏故事。

  人物名片

  陈天璐,男,32岁,我市选派的浙江第九批援藏干部人才,舟山市发改委历史上第一个援藏的青年干部。2019年7月入藏,在那曲市发改委任职,为期3年。其间,他树立多个“第一”标杆:2020年那曲市发改委招商引资第一,组织开展那曲历史上援藏项目第一次集中开工复工仪式,起草编制“交支票”模式下第一个援藏项目管理办法,创新起草第一个可行的“飞地”发展方案。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踏上世界屋脊,环境给我一个“下马威”

  对话舟山:陈天璐你好,感谢你接受我们的采访,同时祝贺你获得优秀援藏干部人才的表彰。回望三年的援藏工作,你有什么样的感想?

  陈天璐:在那曲市的三年工作经历,对我来说,是刻骨铭心的。这个“刻骨铭心”,不单是形容记忆的深刻,也是形容雪域高原特殊环境对我身体造成的一些不可逆的影响。但我想说,三年援藏行,一生援藏情。此生无悔入羌塘(注:羌塘特指藏北高原),山海相约情意长!

  对话舟山:西藏这块神秘的土地,对我们东南沿海的人来说是相当陌生。三年前,当你接到援藏任务时,第一感受是什么?

  陈天璐:2014年6月我从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毕业,7月由舟山市委组织部、人才储备中心以统一招考方式引进,入职舟山市发改委。2019年6月底,也是我在发改委工作的第五年,单位通知我,需要我作为浙江省第九批援藏干部人才一员参与援藏工作。刚听到这一消息,我确实有些措手不及。一方面从来没去过那曲,另一方面准备时间也比较短,担心自己的工作经验和能力会有所欠缺。

  对话舟山:这样的安排让你措手不及,你当时心里是否有畏惧感? 

  陈天璐:当时畏惧倒是不存在。虽然之前确实听说过,西藏的高原气候环境对东南沿海的人来说会有诸多不适应,但我并没有放在心上。因为我平常很注重体育锻炼,能在3个半小时内跑完全马,所以自信能够克服所谓的高原反应。但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想法确实有些“无知者无畏”。当我真正踏上这片“世界屋脊”时,才发现,所谓的“适应”就是个伪命题。藏北高原的气候环境之恶劣,就算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也谈不上“适应”这两个字。

  对话舟山:能否回忆一下2019年进藏的路程?你是踏上高原就感觉不适应吗?

  陈天璐:2019年7月,浙江第九批援藏干部人才集中飞往拉萨,再从拉萨坐绿皮火车前往那曲。刚到拉萨,就有同志因为感冒而住院治疗、暂缓赴那曲。那会儿,我也有点慌,因为从没听说过感冒要住院的。后来,才了解到,在高原,感冒有可能引发“肺水肿”等严重的病症。

  我们是直接坐绿皮火车去的那曲市。这种老式的绿皮火车,我们这边已经很少见了,速度和舒适度都谈不上。那一路上,能吸引我的就是茫茫草原和天边的巍峨雪山,那种风景,之前也就在影视剧里能见到。火车走了四五个小时,才到那曲,这一路上,我并没有产生传说中的“高原反应”,这下我感觉放心了。

  对话舟山:你就这样不知不觉克服了高原反应,那不是很幸运?

  陈天璐:哪有那么简单。因为无知而充满自信,我差点吃了大亏。

  到了目的地,面对来接我的那曲市发改委副主任达琼,我第一时间就询问:“主任,我具体需要做些什么?什么时候正式开展工作?”当时,达琼主任也是一愣,笑着跟我说:“不用着急,第一次到高原,应该先适应一下。”我感觉自己并不需要适应什么,因为没有一点异状。

  待欢迎仪式结束后几天,我起了个大早,打算去跑几公里。结果这一跑,就感觉出不一样来。原本在舟山我跑几公里是很轻松的事,可那一次,没跑多远脚就抬不起来了,像灌了铅一样,连呼吸也不顺畅了。医生告诉我,在高原做剧烈运动是非常不合理也不明智的事,甚至可能引起很严重的后果。所以,在之后的3年里,我几乎没再做任何剧烈运动。

  半年走遍三个县,双脚“丈量”出一份管理细则

  对话舟山:从你的叙述中,我也感觉到高原环境的恶劣与可怕之处。但在这样的条件下,如何开展工作呢?

  陈天璐: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我到了那曲市发改委后,第一项工作就是和浙江第九批援藏项目规划组组长、来自省发改委的蔡和一起跑遍浙江对口支援那曲的三个县,把2019年的援藏项目和2020年计划开展的援藏项目都实地走访了一遍、深入了解了一遍。

  对话舟山:只是三个县吗?那地方似乎并不大吧,用了几天完成的?

  陈天璐:如果是浙江的三个县,那确实地方不算大,可西藏的三个县,单论直线距离非常远。从那曲县城开车到对口的比如县,就需要4个小时,同等的时间在浙江能穿过三个市。在一个县里,几个项目之间的距离也可能非常远,都是以几十公里、上百公里来计算的。而且,藏北高原的一些路段非常难走,去一些地方,甚至根本没有我们所说的,常见的那种路,哪怕是小路,就是直接在茫茫草原上穿行。

  草原看起来相当平整,其实地面坑坑洼洼,车辆颠簸起来,人都坐不住。我还遇到过一种情况,有些路段,开着开着前面就没路了,询问之下发现是塌方了。遇到车子实在没法通行的时候,我们就骑马或者步行。对于当地牧区的老百姓来说,马是一种很普通的交通工具,但对我们来说,骑马却是很痛苦的事情。向导在前面拉着我们的马,即使速度较慢,屁股还是会被颠得生疼。

  所以,把那曲、比如、嘉黎三个县的所有项目看一遍,我们足足用了半年时间。也是因为这事,我们都感觉到了不妥。这样下去,三年时间巡回看工程都不够用,干不了别的事了。

  对话舟山:那么,你是怎样改变这一状况,让项目建设变得更加高效的呢?

  陈天璐:当时,指挥部开展的“三问三强”主题活动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进一步提醒我们一定要利用好有限的时间啃下最硬的骨头。那项目和规划这么多内容,具体怎么做呢?我们就先从最要紧的制度入手。

  在8个月时间里,经过大量调研、讨论和修改,并多次征求意见后,2020年4月,那曲市正式印发《浙江省对口支援西藏那曲市项目管理实施细则》。这一细则正是我们在那半年里实地踏勘项目,“跑”出来的。

  之前的项目管理办法,还是2012年制定的,已经难以适应现实情况。《细则》出台后,就可以在项目管理上,围绕项目生命周期,通过全过程、全手段、全主体方法推进项目管理。

  在项目前期阶段,以集中开工复工为抓手,倒逼解决一批限制开工复工的问题难题;建设阶段,以“互检互学”地毯式检查活动、月报制度等为重点,紧密跟踪具体进度;竣工阶段,通过指导明确相关材料、建立台账等,按流程拨付资金。

  第一个树立的项目典型就是“百亩大棚建设工程”。我与一同援藏的贾永义、郑孙秀等同志多次前往现场督促项目建设、协调补充完善变更内容,确保了百亩大棚成为2020年首个完成竣工验收的援藏项目。

  条件再艰苦,也要打赢这一场义不容辞的攻坚战

  对话舟山:听说在这3年里,由你起草出台的制度办法就有6项、行动计划与方案9个。这些制度、计划与方案,对浙江援藏工作起到哪些作用?

  陈天璐:不管是作为指挥部项目规划组的一员,还是作为受援单位那曲市发改委的一员,其实我的工作基本都是围绕规划和项目走的。有规划、有办法就是有依据和方向了,接下来就是通过树典型的方式普及具体工作方式和方法。

  对话舟山:3年里,你们又是如何通过规划和项目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

  陈天璐:说实话,那曲市的产业基础是相当薄弱的,而且当地的科技、人口素质等各方面,也难以支撑起浙江的传统大项目。因此,之前浙江的援藏资金重点投向民生保障和基层县区。

  2019年,浙江对口那曲三县实现全面脱贫,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那曲迈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就成了重中之重。

  一个地方经济要发展,产业可以说是重中之重。而当地在产业发展、龙头企业培育等都需要大量资金支持。那个时候,我们就想到了大范围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我们浙江民营经济发达,能精准对接那曲的需求,变传统“输血”为“造血”。

  我们通过统筹在藏浙商和浙江企业资源,结合那曲实际需求,积极对接、牵线有意向、有实力在那曲发展的优质企业,开展“浙商进那曲”系列活动,进一步挖掘浙商投资潜力。

  2020年9月,我们顺利举办了“情牵羌塘、助推发展”2020年浙商进那曲 “五个一”活动。40多名浙商组团赴那曲考察,签约那曲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基地、那曲市和兴科技硒鼓智能化扶贫生产线项目等6个项目,总投资近2亿元。

  对话舟山:这些项目签约之后,如何保障其顺利建设、开工生产?

  陈天璐:我们考虑的是,项目招得进来,还要留得住,因此首先要保证企业能盈利。

  那曲市作为一个资源输入性地方,本身生产成本相对较高,产品外运成本也很高。而且这些客观存在的难题短时间无法改善。我们当时就想到,优先招引与那曲人民生活资料关系密切的产业、企业、产品能就地消纳的具体思路。应该重点支持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项目企业,确保企业与本地需求精准对接、无缝衔接。

  在这个思路的指引下,结合前期调研,我起草撰写了《关于推进那曲市特色“飞地经济”发展研究的建议》,受到那曲市领导批示肯定。在浙江、拉萨、那曲等多方努力支持下,浙江援藏那曲—拉萨“飞地”产业园于2021年7月28日由浙江省和西藏自治区主要领导共同揭牌开园,8家浙江企业相关项目顺利入驻,总投资4.7亿元,年产值14亿元。随后,根据产业园建设进展和企业实际,结合“山海协作”经验,我们对相关考核奖励机制提出建议,有效完善了“飞地”管理办法。

  三年里,招商引资工作扎实推进,我们整个浙江第九批援藏工作队三年累计招商引资项目32个,计划投资达297亿元。我个人也获得西藏自治区招商引资工作先进个人、浙江省第九批援藏2019-2020年考核优秀、舟山市2020年度“优秀共产党员”、指挥部2021年度信息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

  对话舟山:回顾援藏的3年历程,你最深刻的体会是什么?

  陈天璐:这3年,无论是头脑中的记忆还是身体上的损伤,都是不可磨灭、相伴一生的。我想说,如果有机会,欢迎大家来那曲体验一下高原生活。这里一年有两季,叫做冬季和大约在冬季。一天有四季,棉袄短袖都要备,雨雪冰雹随时来。这里还有三不知,吃没吃饱不知道,睡没睡着不知道,有没有感冒不知道。

  这里的环境确实很艰苦,但我知道,自己所加入的援藏工作是光荣而伟大的,是治边稳藏重要国策、浙江二十多年援藏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努力,不仅正在改善当地民众的生活环境,而且对于我们整个国家的稳定和发展都至关重要。我想不只是我自己,对我们每一位援藏的干部人才来说,高反再难受、条件再艰苦其实都没什么,咬咬牙就过去了,理由很简单,因为我是共产党员。援藏工作至关重要,既然组织需要我,那就义不容辞!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对话浙江第九批援藏干部人才、舟山市发改委援藏干部陈天璐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共同富裕新实践·共富争先
   第04版:共同富裕新实践·共富争先
   第05版:对话舟山
   第06版:海潮文艺
   第07版:国内外新闻
   第08版:国内外新闻
三年援藏行,一生援藏情,山海相约情意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