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黄燕玲 通讯员 陈小飞 文/摄
今年6月,浙江北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我国首艘全国产化百吨级无人艇试航成功。这家舟山的科技企业会同国内40余家单位攻关该项目,并承担该艇海上试验与人工智能赋能任务。作为公司负责人,退役军人母海方7年坚持大型水面无人艇的研发,他最大的动力是一位军人报效祖国的初心。
在双桥街道的舟山猎鹰户外拓展训练基地内,叶成波穿上了迷彩服,带着前来参加夏令营的孩子们进行军事训练。曾服役于武警浙江省总队特勤分队的叶成波说,再穿上迷彩服,内心是满满的激动。
“八一”建军节即将到来,记者采访了在我市创业的两位退役军人。他们换下戎装后,在不同的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展现当代军人的担当和勇气。
● 无人艇技术多年攻关,展现军人的坚韧和勇气 ●
位于定海海洋科学城的浙江北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会议室内,大屏闪烁。正在某海域航行的“6081无人艇”,其动态通过实时监控传递,显示在屏幕上。今年6月,“6081艇”试航成功,后续的试验项目陆续开展。在此期间,公司负责人母海方亲力亲为,夜以继日投身科研工作。
母海方浓烈的家国情怀,要从他大学时说起。他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在校时就踌躇满志,立下报效祖国、献身国防的志向。工作后,母海方有了更广阔的平台去实现自己的报国梦想。他全身心投入,因为他知道,这是很多科研人员梦寐以求的平台。“如果我在这个平台上还不珍惜机会,那不仅是不作为,更是对不起国家的栽培。”
母海方清晰记得,2015年的一天午后,在一间工作室内,几位曾经的大学同学、当时的战友一起畅想“十三五”专业发展方向,并从各自专业角度出发,共同展望未来。交谈中,他们有了研制大型无人艇的想法。这是一个大胆的设想。
为了让脑海中的蓝图尽快成为现实,母海方提出了“众筹共创”的研发模式,即团队提出无人艇的概念目标图像,形成初步总体设计,提出技术需求清单,邀请国内技术优势单位“自带干粮”共创未来。
有人问母海方:“无人艇该叫什么名字?”他回答:“就叫6081。”因为那间工作室门牌是“608”,而想法来源于1次思想碰撞。此后,母海方等人组建的团队也叫608团队,在他的心中,“608”代表的不仅仅是一间工作室,里面更饱含着同窗情、战友情,是自己军旅生涯难忘的回忆,更激励着自己往后的路途,不忘军人的初心,砥砺前行。
● 报效祖国是支持他们前行的动力 ●
军人的坚毅让母海方勇往直前。退役后,他奔走于上海、武汉、扬州、苏州等多个城市,与多家技术优势单位洽谈寻求合作。“我们的目标,是建设世界一流平台,代表未来高科技船舶发展方向。”母海方说。
虽说当时只有关于无人艇的设计和构思,但多家技术优势单位被团队的情怀以及创新的模式吸引,纷纷答应合作。最终,形成了国内40余家技术优势单位组成的“6081团队”,舟山本地就有浙江半岛船业有限公司、浙江易航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两家企业。在整个科研攻关过程中,各单位尽其所能,共同为“6081无人艇”的诞生而不断努力。
在共同目标的牵引下,所有科研单位和生产企业劲往一处使,“6081无人艇”取得了多方面的突破,创造了许多第一。现在呈现的“6081无人艇”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设备实现了全国产化,是我国首艘全国产化百吨级无人艇,这是一项了不起的突破。
“目标自信、模式自信、文化自信,是‘6081无人艇’实现从无到有的关键。”母海方说。
“无人艇的未来注定要走向‘深蓝’,在进行了湖泊试验后,还需要进行很多的海域试验。我们从2018年就开始和各个沿海港口城市谈合作,双拥模范城舟山给予了我们很大的支持,最终我们选择带着无人艇落地千岛之城。”母海方说。一同落地的,还有浙江北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和团队多位无人艇技术方面的高新人才。
公司定址舟山后,母海方的朋友特意送来书法作品《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这正是公司名字的由来,也是母海方给予公司的厚望——“鲲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6081无人艇”目前仍在舟山海域进行各项试验,已经进入人工智能赋能的重要阶段。“6081无人艇”的设计目标是,在复杂的海洋环境里,续航、独立作业一个月以上,航程数千海里,这对设备的可靠性、健康管理和故障自我恢复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母海方说,目前,“6081无人艇”已经实现了在相对开阔海域自主航行,但距离设计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按计划,到明年6月,这艘无人艇将具备长航程自主航行能力。母海方相信,“6081无人艇”很快可以在东海的大风大浪里“逍遥游”。
● 军旅生活给了他第二次生命 ●
从小心中拥有军人梦的舟山小伙子叶成波,在刚满18周岁没多久就参军,入伍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浙江省总队。5年的军旅生涯,让他明白了自己之前的生活是多么荒唐。“中学的时候调皮,没有好好念书,更没什么远大志向,毫不夸张地说,是部队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让我看清了人生的努力方向。”叶成波说。
为了证明自己,新兵连集训中,叶成波就展现了“拼命三郎”的姿态。集训结束后,总队要从万余人中选拔30人进入特勤分队,成绩优秀的叶成波位列其中。
真正进入特勤分队后,叶成波发现军队中人才济济,自己想要做出成绩只能不断加练。于是,他每天早上比别人早起1个小时,在腿上绑三个绑腿进行操练,等大家出操时,他早已练得汗流浃背。晚上他又比别人晚睡1个小时,继续进行体能训练。3个月后,他从刚进队时的跑步倒数第二名变成了全排第二名。
军旅生涯磨练了叶成波的意志。武装侦察、射击、心理战术、战地医学、荒野求生、战术攀爬等,都是他平常需要学习操练的内容。在一次次训练中,叶成波不断突破自己的体能极限。背着20公斤的背囊,拿着3.25公斤的枪,一路从基地跑到训练场打靶,全程48公里,中途不休息,负重跑了一下午……这样的体能挑战,在叶成波的记忆中已经成为“常态”。“正是这一段日子激发了我的无限潜能。后来,我遇到再多的辛苦也都能熬过去。”叶成波说。
在特勤分队服役期间,叶成波曾去上海世界博览会等大型活动执行安保任务,也曾在部队大比武中斩获佳绩,立下三等功。急于证明自己的叶成波,在一次全省大比武前夕的训练中腿部负伤,后来选择离开特勤分队回到舟山,加入舟山武警支队,参与海上护卫、陆地处突,并担任军事教员。
在部队的5年,是叶成波刻骨铭心的记忆。退役时,他最舍不得的是一身戎装。“如果让我重新选择,我还是会坚定地选择成为一名军人。”叶成波对着五星红旗,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 把军人的气质传递给更多青少年 ●
退役后,叶成波在舟山开了一家旅行公司。在一次策划学生夏令营活动中,他突发奇想,有了“一元钱挑战一日城市生活”的想法。“现在很多孩子家境优越,我希望通过这样的挑战让他们珍惜现在的生活。”叶成波说。
活动出乎意料地成功,家长的好评让叶成波有了组建面向中小学生的军事化户外拓展基地的想法。“通过准军事化训练,让孩子们克服懒惰、学会团结、懂得感恩。”这是他筹建基地的初衷。
刻在骨子里的军人执行力,让叶成波很快将想法成为现实。钱不够,贷款凑;基地选址难,跑遍海岛到处找。“这期间吃了很多苦,也遇到了不少挫折,但每当遇到困难的时候,我就会想起在军队的生活,想起老首长对我的鼓励。在部队加练这么辛苦都熬过来了,48公里都能跑下来,还有什么苦是吃不消的?大不了失败了重头再来。”叶成波说。就是这样一份信念,让他的户外拓展训练基地在不久后面世。
在基地中,孩子们住的是军事化帐篷,接受的是军事化管理,除了叶成波这位总教官外,其他带队的教官也都是他聘请回来的老战友。“硬件上,我可能无法与其他大的户外拓展基地相比,但标准的军事化管理是基地最大的特点,能让孩子在这里感受原汁原味的军旅生涯。”叶成波说。
目前,在叶成波的户外拓展基地参加过活动的孩子有2万余人次,短期夏令营备受欢迎。在一顶帐篷中挂着一面面的锦旗,都是家长看到孩子参加夏令营后的改变,主动送来的。
“收到这些锦旗,我真的很激动。我希望将军人气质传递给更多的青少年。”叶成波说。看着身上的迷彩服,他觉得无比满足。“当我退役多年后再穿上这套迷彩服,内心的激动之情无以言表。”他说,能成为一名军人,是自己一辈子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