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傅志辉 见习记者 胡园园 驻嵊泗记者 赵晓峰
岛说
我叫枸杞乡,由33个大小岛屿组成,其中陆域面积6.62平方公里,被称为东方的“小希腊”。下辖奇观、龙泉、干斜、里西、东昇5个渔农村,户籍人口7741人、常住人口6308人,拥有4000吨级海水淡化厂一座,以捕捞、养殖、加工、旅游四大产业为主,工商服务业繁荣,产业结构相对均衡。
我这里海域环境优越、水深适宜、饵料丰富, 2001年即被原省海洋与渔业局命名为“贻贝之乡”,2002年通过“省级万亩贻贝养殖示范园区”评审,是嵊泗作为“中国贻贝之乡”的主产地。目前,共有贻贝养殖面积1.68万亩,养殖户541户(涉及养殖辅助渔船765艘)。
这里,一年四季风景秀美,旅游资源丰富,拥有风情沙滩6处和“山海奇观”明代摩崖石刻等自然与人文景观,“蓝海牧岛”是我的昵称。
一座三礁江大桥,把我和嵊山岛连接在了一起。
说岛
袁存国(枸杞乡贻贝养殖大户)
贻贝养殖信息化管理平台,真的是让我们养殖大户舒心放心很多,真正体会到了互联网与高科技的好处。有了这个平台,我们查看养殖桁地方便许多,水温、水质、养殖密度及时了解,做到心里有数,纠纷也少了很多。真的是数字赋能啊。
邓文强(来自广西,壮族人,在枸杞创业)
我来枸杞三年,先后创办一个酒吧、一家烤鸡店及一家超市。枸杞,给我的感觉就是很有生气,干部、百姓心拧在一起干发展,奔共富。这几年,枸杞的基础设施变化很多,面貌大变,真的是越来越好。
王腰儿(蓝海牧岛石榴红“知心姐姐”工作室):
我们这个乡一共有13个少数民族的200多个成员。他们在我们这里创业、就业、生活,和乡里的群众关系融洽,大家和睦相处,相互帮助,像石榴籽一样抱团共富。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我们从此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共富典型案例
基础设施大改变 山海场景显魅力
一踏上枸杞岛,驱车从今年刚刚建成通车的北岸公路上行,全新的沥青路嵌在蓝海与青山间,行驶不多久,便是一观景平台。
每一个来岛上的人,都会在这个新落成的观景平台上驻足,海天一色,碧波如黛,浮子如链,让人连呼:好美!
这样的观景平台,全岛共有3个。
驱车行进于北岸公路,沿途,等待下海的渔船一路排开,它们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旱坞长城”,时而,又间杂着放有各类渔需物资的用渔网与木材构架的大大的方框,它们也有一个名字叫“收纳魔方”,两者组合成了一条长长的景观带。乡里的干部告诉记者,这便是创新实施的“一格一笼一船墩”制度,共斥资2000万元,既是景观,又提升了乡容与整洁度。
贻贝馆、贻贝科创中心,环岛以及串联于坡间的公路,把枸杞岛的五个村串在一起。出租车司机告诉记者,这些年,单是岛上的公路,就新增了约12公里。
因为美,枸杞,成为投资“热地”。
旅游业态特色多元。夜晚,大王沙滩,沿着海岸线构筑的游步道灯带将沙滩弯成一泓笑脸,边上,各种民宿,酒吧灯光闪烁,游客惬意自在。大王沙滩边上是“岛上的CBD”,民营投资的川菜馆、奶茶店、饭店、夜排档、咖啡馆等一应俱全,不远处,新落成的篮球场上、健身广场,运动者众。
打造场景让海岛魅力四射。记者看到,枸杞乡锚定了公共服务和基础建设设施短板,党委政府提出了规划引领,有效整合海洋生态、产业特色、人文历史等资源,计划投资5.5亿元,实施35个项目,推动全岛风貌迭代蜕变。
这些项目包括:村庄环境整治、海岛供水系统改造、马鞍列岛生态修复等政府投资项目,目前已完成投资率的68%;南美白对虾繁育基地建设、海崖主题酒店项目、月亮湾二期等招商项目进展顺利。另外,紧扣“小岛你好”行动方案的八大工程,如小岛风貌塑造、水电供给提升、海岛养老提标等方面,完成了15个政府三年储备项目申报工作,总投资1.29亿元。
高扬项目大旗,纲举目张。枸杞岛的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山海奇观”县域风貌样板通过了省级验收;“数字化养殖管理平台”入选省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十大标志性成果运用;投入800余万元实施的龙泉村风貌改造、干斜村农房外立面改造等工程直接或间接惠及了500余户家庭,龙泉邻里中心、干斜渔乐广场成为村落新地标。
枸杞热了,枸杞也靓了。水、电、环境卫生面貌大变。 2016年来岛上开民宿的江苏无锡人夏建军,今年把全家人都接到了枸杞,并与人合作经营了一家三不客栈。他说,“从枸杞的昨天,我发展到了现在,从枸杞的今天,我看到了枸杞的明天,明天,一定会更好。”
山海奇观,蓝海牧岛,明天会更好。
数字赋能养殖业 可视场景助共富
走进枸杞的贻贝馆,枸杞贻贝养殖的前世今生便一一呈现。走上三楼的旅游产品展陈厅,让人欣喜的不只是诸多的贻贝产品,更有用贻贝制成的甜品类茶歇。制作茶歇的是阡陌民宿业主项兵,他对记者说;“枸杞贻贝的吃法也在与时俱进,现在可满足不同人的口味。”
在贻贝馆,你可以发现枸杞自1958年发展人工贻贝养殖以来,从育苗方式到养殖模式、从粗加工到产品精深加工,一直与科技与绿色养殖密不可分。也因如此,2010年万亩贻贝养殖基地被国家环保部公布为第三批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嵊泗贻贝入选中欧地理标志保护清单,并入选国宴菜单。2021年实现养殖总产值5.8亿元,户均纯收入超30万元。
在贻贝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你还会发现电商加持,科技赋能正在给贻贝养殖带来全新的革命。那就是枸杞乡数字化养殖管理平台。
“这些密密码码的红色小方框,每个代表一户,点开还可看到每块养殖桁地养殖户信息及面积、经纬度等,可以看到水质、水情、水温……”贻贝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工作人员应世杰介绍,这个集海水监测、海上监控、无人机航拍、5G传输、数据分析等功能于一体的数字化管理平台,赋予养殖海区、桁地及渔船等独一无二的“身份证”,可实现24小时监管。
枸杞乡副乡长王佳磊介绍说,去年升级的2.0版,相当于一张全新的‘数字地图’,桁地、船、养殖户全部编号配对,实现了动态全覆盖,可以实放科学化精细化养殖。
这一数字化场景项目,入选了浙江省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十大标志性成果运用。而对于养殖户而言,是实实在在的科技赋能,去年,干斜村黄小艳一家通过平台发现自家养殖桁地里的贻贝养殖密度偏高,便将每一串贻贝的间隔拉大到60厘米以上。一年后,黄小艳欣喜地发现,养的贻贝数量少了,但贻贝却更壮了,产值反而更高。
有数字化赋能,还有政策来让养殖户安心。从2020年起,枸杞开始推广养殖用海三权分置工作,将养殖海域所有权、经营权、承包权分离。划分干斜海域、后头湾海域、龙泉海域、里西海域和石浦后龙舌海域共五大区域,已确权1.68万亩。同时,积极推进绿色养殖,推广新形浮球,确保蓝天碧海。
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乡里还了邀请浙江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大学等大专院校及其他科研机构诸多专家,实地开展多方面深层次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帮扶,协助提升贻贝养殖品质、产量,提升养殖户收入水平。
贻贝之乡,正在用科技探索全新的共富路径。
一把手话共富
枸杞乡党委书记付华军:
未来五年,我们将始终坚持“生态立乡、渔业稳乡、工业强乡、旅游活乡”总战略,坚定不移走海岛县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特色之路,紧紧围绕“两美嵊泗”建设,深入实施“小岛你好”海岛共富行动,努力绘就“蓝海牧岛”建设新蓝图。
在传统产业上,捕捞方式要向资源友好型作业方式转型,贻贝养殖在数字赋能的基础上,加速构建养殖“产业大脑”,新型泡沫浮球替代,通过绿色养殖,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升级贻贝产品,扩大销路,促使老百姓收入稳步提升。
在旅游产业上,着力打造“蓝色海湾度假区”,实施龙泉高端民宿聚落更新迭代,推动“旅游+”业态融合。深入实施海岛公园绿化美化工程,巩固提高美丽乡村建设。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做好贻贝节、开捕节、枸杞好声音等精神文明大餐,实现枸杞群众精神上的共同富裕。
要发展社会事业厚植民生福祉。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动海岛村庄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着力保障“五线”落地、供水子管网改造、沙滩排水口改造等一批项目建成投运。持续攻坚“一老”“一小”“一杯水”等重大民生关切,切实建设老年友好型和育儿友好型社会。
让我们共同努力,用良好的精神面貌与工作业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旅游打卡地
山海奇观
位于枸杞岛南部五里碑(里西岗墩)峰巅,数十里外也可望见,高9米,宽7.3米,坐西朝东。东壁镌刻“山海奇观”4个巨擘大字。每字高1.6米,宽1.3米,分两行直书,为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浙直总兵都督侯继高督汛至此所题。前侧有一块平坦巨石,可供游人合影留念。周围松林茂郁,环境清幽。登上碑顶,山、礁、滩、云、天、海,景色尽收眼底,令人心醉神迷。
大王沙滩
大王沙滩是枸杞唯一对外开放的沙滩,位于大王村,沙滩长约200米,宽约20米,沙滩沙质细腻,适合踏浪、玩沙、赏海、看天。
贻贝馆(贻贝工厂)
枸杞乡生态科技文化体验中心。作为新型数字化展厅,展馆一、二层运用多媒体技术,将不同的文字、诗句、影像串联成一部沉浸式贻贝传说。清新又靓丽的东海夫人故事,做成动画视频。在5米×2.5米的隔栅屏播放动画。屏幕正对着大海,观众可以一边欣赏视频,一边望向大海。走上三楼阳台,蔚蓝的大海上,渔民们驾着小船穿梭在养殖贻贝的白色浮子间,构成了一幅美不胜收的海上牧场图。
观景台
全岛有3个观景台,每一个观景台都有独到的视角与独特的风光,有些宜晨起赏日出,有些则可以黄昏品日落,甚至圆月星空,人与景浑然一体,你在那里放空,见山见海,倚景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