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普陀记者 刘慧静 通讯员 王哲莹
因海而生,依海而兴。
从全景普陀到幸福普陀,再到建设现代化新普陀,近年来,普陀以海岛为推动共同富裕的“主战场”,立足“现代海洋产业新高地、现代品质海岛大花园、现代社会治理新样板”三大发展定位,以踔厉奋发的精神状态、笃行不怠的奋斗姿态,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新普陀,书写了赶超发展的新篇章。
以初心为舵,以创新为帆,以奋斗为桨。迈上新征程,普陀将持续抓好重大项目、重大改革、重大政策,实施“项目攻坚、作风提升、全域争先”三大行动,力争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实现突破,打造更多中国式现代化普陀实践成果。
向海图强 构筑现代海洋产业新高地
去年年底,普陀六横岛上,总投资360亿元、总接收规模达2700万吨/年的中石化浙江舟山六横LNG项目和浙能舟山六横液化天然气接收站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六横“清洁能源岛”加速成型。
虾峙金钵盂岛上,年产70万吨精密不锈钢板带及配套精加工项目已开工,预计将建成一条国内不锈钢冷轧加工领域最先进的加工线,年产值将达百亿元。
总投资1.3亿元的“海洋产品‘中央厨房’及供应链项目”也已正式签约,将统一采购、统一加工和统一配送的“中央厨房”模式应用到水产品中,推动普陀水产精深加工提档升级。
近年来,普陀锚定“现代海洋产业新高地”发展定位,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新旧发展动能转化,奋力打造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实现了各种经济业态从旧到新、从无到有的华丽蝶变。
建成全国最大的绿色修船基地,绿色修船标准体系在全国推广,船舶修理业产值保持30%以上月度增幅,中远海运重工完成全球最大LNG双燃料动力集装箱船修理业务,鑫亚船舶成为国内首家获GTT薄膜型LNG船修理资质的民营修船企业;
投产全省首个“不拆瓦”屋顶光伏项目,启动装机容量160万千瓦海上风电场测风工作,全市首艘氢能动力船、首个撬装式加氢站交付投运;
大宗商品贸易额首破千亿元大关,限上批零增长30%,入选全省首批、全市唯一县域商业体系建设试点,创成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
水产品精深加工率已达55%以上,并向海洋肽产业延伸,金枪鱼、鱿鱼精深加工量分别占全国60%和50%……
建设现代化新普陀,就要坚定不移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以项目汇企业聚产业促发展,做到高水平改革与高水平开放相结合,扩大内需与优化结构相结合,数量增长与质量提升相结合,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2023年,普陀将推进海岛开发提速,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加快打造海洋强省战略增长极。实施“功能岛”首发工程,打造优势产业岛群,坚持系统观念,分布推进功能岛建设,强化海岛产业链、功能链、交通链、生态链、服务链“五链”融合;推动“港产城”一体融合,打造现代化渔都港城,坚持依港兴城不动摇,加快建设浙台经贸区进口高端鲜活水产品基地,深化舟山国际水产城品牌化建设,把港口作为核心资源、重要平台。
作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前哨,普陀正以更大格局、更新思路,更高志向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绘就海洋强区的蓝色画卷。
山海共美 共建现代品质海岛大花园
如今,放眼普陀城区,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海岛渔村华丽转身,美丽经济活力四射。精心统筹布局、描城绘海,普陀全域面貌更美、品质更精,海上花园会客厅已呈现靓丽风姿。
展现海岛花园美丽颜值。普陀以推进各领域现代化和建设共同富裕美好社会为导向,着力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加快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完成174幢老旧小区改造和111幢危房解危;启动自在莲洋(北段)10个项目建设,创成省级未来乡村2个,东港城市新区入选全省城乡风貌样板区,荣获“美丽浙江十大样板地”县区第一名;普陀湾海底隧道建成通车,东极—葫芦—普陀山航线开通,城乡公交一体化率达90%,入选省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普陀诸湾美丽海湾建设获评全省美丽海湾优秀案例,参评全国优秀案例……
建设现代化新普陀,就要立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物质与文化共同繁荣,城乡一体化协调统筹发展,城市有机更新和海岛乡村振兴同步推进,加快建设全域全景、绿色低碳、“城在园中,景在城里”的品质海岛大花园。
2023年,普陀将厚植海岛生态底色,提升城乡品质颜值,加快城市海滨、乡村海岛更新改造、环境改善、内涵提升,推进海岛花园美丽绽放,在筑美海岛花园上实现新突破。
扮靓海洋城市中心城区。全面完成老旧小区改造和C级危房解危三年行动,推进“星辰大海”北延南拓,打造海上文化长廊,重现沈家门渔港“十里繁华”,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建设一批未来社区、特色街巷、城市公园,建设城乡风貌样板区,建设通畅交通路网,提升城乡品质风貌;构建“便捷高效、多元一体、智慧低碳、舒适安全”的交通服务体系,实施“蓝色岛链”特色工程,加快老旧船舶更新进度,拓展优化航线布局。
打造美丽富裕海岛乡村。以 “七个一”工程为引领,绘制海岛乡村最美地图。大力推动“农村美”,补齐海岛基础设施短板,建设各美其美、全域共美的海岛渔村;大力推动“农业强”,立足特色资源,发展现代化渔农业,打响特色农产品品牌;大力推动“农民富”,全面建设“红动蓝湾·和美海岛”共同富裕示范带,开展新一轮村级集体经济提升行动,推进“空心村”综合开发利用,盘活闲置乡村资源,实施低收入渔农户持续增收行动。
守护海洋海岛绿色生态。持续加强生态示范创建,扎实推进美丽普陀建设任务,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清废降碳“五大战役”,有力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数字引领智慧生产监管,重点提升经开区园区污水处理能力,打造适合未来产业、园区发展的绿色生产体系;坚守底线严格生态执法,以“重大生态环保问题清单”为抓手,严厉打击各类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优化全域生态安全格局。
共富新景 打造现代社会治理新样板
“过去有什么纠纷矛盾,都要来回跑多次才能解决,自从有了线上调解,还有社区网格员,在家门口就能解决了。”前不久,普陀区社会治理中心帮助郑阿婆成功解决了异地赡养的纠纷,让她颇为感慨。
近年来,普陀区不断发挥社会治理“普陀样板”的先发优势和首创优势,以“千条线”织就“一张网”,持续推动服务提档升级,以谋深做实“现代社会治理新样板”为总目标,大胆先行先试,着力打造具有普陀辨识度的社会治理改革成果。
作为浙江省首个全科型社会治理中心,普陀区社会治理中心让群众享受“一个门受理、一站式解决、一条龙服务”,已然成为社会治理领域“最多跑一地”改革的一张金名片。
普陀集成浙江解纷码、移动微法院等软件模块,建设线上矛调中心,简化立案、调解、协议签订等流程,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普陀还开发建设“海上矛盾纠纷化解一件事”应用场景,建设海上重大矛盾纠纷受理、指派、调处、服务、预警等线上平台,数字化跑出了矛盾调解“加速度”。
此外,普陀还创新“党建+网格”基层治理,推行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党建联盟等融合共建模式,积极打造区社会组织党群服务中心,广泛成立乡贤联谊会、乡贤理事会,努力在基层形成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评、事事有人管的氛围。
2023年,普陀将深入实施社会治理创新工程,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成全省社会治理创新区、法治建设先导区、平安建设示范区,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上实现新突破。
创新社会治理。坚持党建统领,深化“四治融合”,健全“141”基层治理体系,努力打造“全国一流、全省领先”标准体系,实现纠纷调成率上升、群众满意率上升、万人成讼率下降“两升一降”趋势。聚焦基层治理,形成一批地方特色应用,深化“海上枫桥·平安普陀”品牌建设,推动社会治理水平再上新台阶。
强化法治建设。深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基层实践,推动执法监督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积极承接国家“大综合一体化”海上执法试点建设。强化法治建设基础,持续推进镇(街道)法治化综合改革试点。加快推进政法便民服务体系建设,切实把“办事窗口送到家”。
构建平安体系。迭代完善风险闭环管控大平安机制,持续强化除险保安,动态消除各领域各方面重大风险隐患。完善大安全大应急大减灾体系,全面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有序优化调整疫情政策措施,健全社会治安整体防控体系,发展壮大群防群治力量。
“数”说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1%;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8%,其中区本级增长25.2%;
外贸出口额增长36%:
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1%和7%;
6个省“4+1”重大项目和29个省市重点项目分别完成年度计划的180%和150%,省重大项目新建项目开工率、年度投资完成率分别居全省第一和第三;
招商落地25个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预计全年实际到位市外资金近百亿元;
新引进“高精尖”人才31人、“银铃”人才14人、大学生4596人,新培育高技能人才1988人;
新开工安置房1796套,建成交付825套,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1480套;
安全生产事故起数、亡人数与前三年平均数相比分别下降36.8%和22.9%,连续17年获评省级“平安区”。
本版图片由普陀区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