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俞怡至 通讯员 朱文峰
本报讯 记者从市绿色海洋生态促进中心获悉,该中心实施的舟山岱衢洋-中街山渔场弃置渔具减量及防治项目,通过研究以社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探索并总结了一种有效的弃置渔具回收机制,使该区域的海洋塑料垃圾问题得到了有效治理。
据了解,该项目位于舟山群岛中部的岱衢洋-中街山列岛及周边水域,总面积达302平方公里,涵盖90多个岛屿,其中陆域面积为58.5平方公里。近年来,该区域的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多年高强度捕捞活动导致海洋生物资源明显减少,尤其是四大经济鱼类——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和乌贼的产量大幅下降,并且至今仍在下降。
陆域环境污染和海洋塑料垃圾增多,加剧了海洋生态系统损坏,导致海洋荒漠化趋势日益严重,传统的采卵场和索饵场已难以形成有效的鱼汛。大量遗弃的渔具不仅对海洋生物造成了伤害,也对航运安全构成了威胁。针对这一突出问题,2022年初,市绿色海洋生态促进中心发起了舟山岱衢洋-中街山渔场弃置渔具减量及防治项目,该项目通过减少弃置渔具和控制过度捕捞,提高海洋生物多样性,促进海洋生态系统的恢复,改善渔业资源的生长环境,确保渔业长期可持续发展。
记者了解到,该项目实施以来,市绿色海洋生态促进中心与东海湾渔业合作社、村委会及金银渔嫂协会建立合作关系,在实践中探索出渔业社区弃置渔具采集回收发展路径。截至去年底,市绿色海洋生态促进中心协助长涂镇金银渔嫂协会,细化海上垃圾分类,倡导渔民将塑料废电池等垃圾带回港口,共清理海洋塑料垃圾约80吨。
在日前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等主办的2021~2024年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中国项目总结会上,该项目作了分享交流。市绿色海洋生态促进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致力于研究建立低成本、高效率的海底塑料垃圾回收体系,推动海洋塑料垃圾治理的产业化进程;引进新技术以提高塑料垃圾的高值化利用,探索建立社区广泛参与的长效机制,为舟山“无废城市”建设提供可复制的示范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