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年33岁的九段理江最近凭借科幻小说《东京都同情塔》获得了日本最负盛名的文学奖之一芥川奖。近日,九段理江承认,其获奖作品中有5%是AI直接生成的,并称AI有助于释放创造力。
芥川奖在日本文学界很有地位,所以此事立即引发关注:AI作品已经可以问鼎高级文学奖项了?这无论对文学还是对AI来说,都是一个有冲击性的消息。
在科幻小说领域
AI似乎更具优势
当然,如果仔细了解事件背景的话就能发现并没有那么“传奇”。九段理江的获奖作品叫《东京都同情塔》,这部作品里本身就有一个AI角色。只是主人公和AI角色的对话,大多来自AI生成的内容。九段理江自己也在采访中承认,AI的存在更像多了一个“编辑”,自己才是“全力以赴地写了这部小说”。
据媒体报道,曾获得中国科幻小说界最高奖项“银河奖”的中国作家协会科幻文学委员会副主任陈楸帆已经在使用AI辅助文学创作;去年10月,一篇完全由AI写作的科幻小说《机忆之地》获得第五届江苏省青年科普科幻作品大赛二等奖。
这是很有意思的现象,在科幻小说领域(《东京都同情塔》也是科幻小说),AI似乎还真的有点优势——“人情练达”目前AI可能不够细腻,但“天马行空”却很擅长,科幻文学极有可能成为第一个“整体沦陷”的文学门类。
AI对文学世界的影响
可能还是在产业层面
但与其把AI视作一个威胁,倒不如把它视作一条“鲶鱼”,一个倒逼文学进一步提升创造力的契机,真正的文学创造者必须不断精进,向AI学习资料库之外的领域开掘。无论如何,AI都是既有的重复,重复得再精妙,它也不可能带来未曾出现的东西。
所以,AI对文学世界的影响,可能还是在产业层面——比如取代一大批简单的文字处理岗位,包括一些同质化严重的文学创作,比如那些粗制滥造、复制粘贴的网文之类,当然人们也不会认为它们是多么高级的文学。
而对于着重社会观察、心灵探索,有独创性、先锋性的文学写作者来说,其实威胁未见得有那么明显。平心而论,虽然AI威胁人们喊了这么久,但真正有影响力的文学创作其实一部也没有。
不妨试着把“文学是否会被AI取代”这个问题抛给AI,它是这么回答的:“我认为文学不会被AI完全取代。虽然AI在生成文本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文学作品不仅仅是语言的组合,还包含了情感、想象力、人类经验等因素。文学作品通常反映了作者独特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观,这些是人类独有的特质,很难被AI所模拟或替代。虽然AI可以辅助创作、提供灵感,但在创作具有深度和情感共鸣的文学作品方面,人类的创造力和情感理解能力仍然是不可替代的。”
说得很好,四平八稳、滴水不漏。
据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