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黄燕玲
这个双休日,带着向省内外推介舟山“中国海鲜之都”的决心,2022舟山海鲜节散发着浓浓海味款款而来。
因海而生,向海而兴。舟山海鲜节脱胎于这座城市亲海恋海的文化基因。继由来已久的“中国渔都”美誉之后,2007年,舟山又获得了中国烹饪协会授予的“中国海鲜之都”称号。
舟山这座城市,有着与生俱来的海洋DNA。随着舟山大黄鱼、舟山带鱼等海鲜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百县千碗”工程推进,舟山海鲜与旅游、文化、民俗、节事得以进一步融合。伴随星辰大海,舟山文旅产业也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
千年荣光,无限未来。舟山海鲜节一头传承着千年海鲜文化,一头探寻着海鲜之都的未来旅途。
中国渔都发展源远流长
网红民宿“阡陌客栈”的老板项兵在枸杞开了家贻贝海鲜餐厅,他将贻贝做出了新意,做成了特色,十余种不同烹饪方式诞生的贻贝宴颇受游客欢迎。
嵊泗是“中国贻贝之乡”,2021年贻贝产量达20余万吨,产值7.9亿元,户均产值近百万元。而项兵的老家枸杞正是嵊泗贻贝的主产地,通过了“省级万亩贻贝养殖示范园区”评审。
项兵的父亲是贻贝养殖户,项兵是贻贝“养”大的孩子。贻贝,不仅是项兵的童年记忆,也是当地渔民奔向共富的“敲门砖”。从事旅游行业后,项兵想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让这片深海牧场走入更多人的心中。
作为中国最大的海上渔场,舟山有2085个岛屿和2.2万平方公里的辽阔海域,气候宜人,饵料丰富,孕育出了独具风味的舟山海鲜。据统计,舟山渔场海洋生物有千余种,鱼类、虾类、蟹类、贝壳类和经济藻类等资源蕴藏量和生产量居全国首位,是中国最大海水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基地。
舟山渔业发展历史悠久,据西晋张勃所撰《吴录》记载,早在公元前505年,舟山洋面已经有了捕捞大黄鱼的活动。据《舟山渔志》等历史记载,岱山从唐开始加工大黄鱼鲞,“停泊晒鲞,殆无虚地”。《康熙志》记岱山“以渔盐为业,宋时称盛”。
可见“渔都”在千年以前就有雏形。祖祖辈辈,舟山人的DNA里就有流传的渔业文化。
海鲜之都美味传承千年
时光知味,岁月沉香。一碗热腾腾的海鲜面,最是舟山人间烟火味。红虾配熏鱼,螃蟹加蛤蜊,有人来舟山,就是为了想见那一“面”。这份想念持续了千年。
下转第3版▶ ◀上接第1版
早在宋朝时期,诗人方回在《送曹士弘四明丈亭巡检并呈前尚书翰林学士王公伯厚》中写道:“甬东富海物,槁鲜供烹餐。”甬东就是舟山的古称。
从河姆渡人的探索到世界三大渔港之一沈家门渔港的兴盛,从一碗海鲜面的包罗万象到黄鱼宴、带鱼宴的让人垂涎,舟山,敢为天下之“鲜”。
为了让更多人尝到流传了千年的舟山这口“鲜”,舟山海鲜美食也在革新。作为舟山首家“国营面馆”,“百年渔场”嵊泗海鲜面馆近日在杭州萧山国际机场T4航站楼开启试营业,吸引众多旅客惠顾。
这是一家面馆,也是舟山海鲜传播的窗口,出售舟山“透骨新鲜”的热情。
海鲜面是清晨晌午对胃的温暖,那夜排档就是舟山人的深夜食堂浪漫。华灯初上,吹着海风,看着远处渔船星星点点,生活仿佛在这里按下了暂停键。
在舟山,你总能被海鲜美食所吸引,也能被背后的生活态度所吸引,如同游客点评的海鲜面:“汤头里都是老板娘乐观的生活态度。”因为舟山独特的海洋资源,才孕育出了独特的舟山海鲜;因为舟山独特的海洋文化,才烹饪出了独特的舟山味道。
深度融合创新发展,让中国海鲜之都美名远扬
左手牵着历史,右手系着未来。2022舟山海鲜节迎面走来。
活动现场设置多个区域,在新城湾市民广场,舟山味道、国家地理标志、远洋渔业、妈妈的味道、海市盛宴等美食体验区向广大市民游客展示着地道的舟山美食;“嗨歌吧”决赛活动、海风夜市&波浪玩市、桥畔露营、海鲜斗菜等活动尽显海岛生活魅力。独具特色的舟山风情之下,大家也在思索,怎样让更多人看到中国海鲜之都的美。
近年来,舟山注重海洋文化品牌保护。“舟山带鱼”“舟山大黄鱼”“舟山三疣梭子蟹”等产品成为全国首批海鲜类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后续“舟山小黄鱼”“舟山鲳鱼”“佛渡紫菜”“嵊泗贻贝”等海产品也陆续加入其中。
对内保护特色,对外打造品牌。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舟山积极推进“百县千碗”工程,打造“舟山味道”品牌,并将其植入各类传统节日、体育赛事、旅游惠民、商务交流活动,使之成为海岛旅游的重要IP,实现海鲜餐饮、海洋旅游的融合互动,赋能舟山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海鲜之都的发展,引来了全国的关注。省内外媒体多次将镜头对准舟山。最近一次,由中国国家地理旗下全媒体平台地道风物视频部摄制的视频《舟山海鲜帝国是怎样炼成的》,更是一推出就霸屏朋友圈。
食必求真,然后至美,舟山海鲜节的打造,在展现舟山渔文化海鲜盛宴的同时,重启大众对舟山中国海鲜之都的认知,力求舟山海鲜美食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跨越,奔赴别样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