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湖
近日,市发改委出台新的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标准,将于11月1日起正式实施(据“竞舟新闻”10月23日报道)。此次标准调整,重点对市属城市道路泊位和公共停车场区域类别进行了重新划分,更加体现精细化、人性化,不仅有利于以价格杠杆撬动停车难,还有助于优化人们的停车体验感,应该是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民意的结果。
城市道路泊位原来分为中心城区与非中心城区两类,现在新增了“三类收费路段”,非中心城区数十条收费路段的收费标准因此降低。公共停车场也由原来的一种标准分为两种标准,被定为二类区域的收费标准较原先下降了30%左右。同时,还对新能源车实施了较一般车辆更加优惠的停车收费标准,体现政策导向的一致性。显而易见,不同区域停车收费标准更加细分,可以通过引导“车往低处开”,有效舒缓中心城区、繁华地段“一位难求”的窘况。
记得智慧停车刚刚起步的时候,化解中心城区停车难的功效相当明显。但随着智慧停车不断“开疆拓土”,出现了边际效应递减现象。道理很简单,反正哪都要收费,那就哪里方便停哪里,中心城区、繁华地段定然车满为患。可以相信,随着“阶梯式收费”的实施,车辆多半就会疏散开来。中心城区、繁华地段停车费相对较贵,想省钱就得把车停远点,剩下的路或步行或骑公共自行车,这样的规则应该是合情合理的,也能满足人们在不同状态下的不同需求。
公共停车位收费从来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为了通过价格杠杆疏导交通。相比于从前的非智慧收费模式,数字化手段的应用显然能更好地体现这一初衷,让各类车位的停车收费实时反映供求关系。令人欣慰的是,新收费标准中颇多人性化细节。比如对市区道路公共停车泊位提出了首小时概念,首小时内收费相对较低。对医院、体育馆的夜间停车,2小时以内的,每车次价格较超过2小时的减半收取。这种对刚需型临时停车的优惠收费,悄然释放着政策善意,使更多人在公平合理的制度下,心情舒畅地承担停车成本。
智慧停车在收费更精细、更合理的同时,大概也可以做到服务更周全、更到位,让停车变得轻松自如。比如,以前车主“两眼一抹黑”,往往需要兜着圈子找车位,既耗时费力又增加路堵。现在完全有条件优化停车引导功能,让车主通过导航系统不仅可以就近找到空位,还可以有意识地选择收费相对优惠的车位。这样一来,价格杠杆就可以更有效地发挥调节作用。智慧停车既疏路堵又疏心堵,这正是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