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湖
近日,警方接到李女士报警,称其12岁女儿手机微信账号捆绑的银行卡一个月来被盗刷59次,累计金额高达186300元,直到收到银行发来的异常消费短信才知道(据“中国舟山普陀”微信公众号11月19日报道)。一个12岁孩子竟然被骗18万多元,或许连骗子都吃惊。作为家长,在吸取教训亡羊补牢的同时,更应思考如何履行好监护人责任。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李女士的女儿收到一条游戏平台“客服”发来的推广信息,称只需出借微信号投票打榜5分钟,就可获得588元报酬。孩子直接将手机上的微信账号和密码告知对方,并提供了手机验证码。“客服”随后告知,后台检测发现其微信账号违规操作,要封停30天,其间不能尝试登录、申请冻结,不然会被永久注销,且影响个人征信。孩子直接就被吓懵了,也不敢告诉家人。于是,与微信捆绑的银行卡成了骗子的“提款机”。
报道中称,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孩子对手机爱不释手,诈骗分子也将目标转向了思想单纯、社会经验不足的学生,利用他们对游戏、明星、零花钱的向往,诱导他们上当受骗。但即使如此,正常情况下,骗子多半也只能骗些孩子的“零花钱”。一下子被骗去18万多元,问题就不单单是出在孩子的幼稚,而是家长的无知了。
将自己的银行卡与孩子的微信绑定,等于是把金库的钥匙挂在了孩子的脖子上,这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根本不是关爱,而是难以承受之重。未成年的孩子可以随时动用“巨款”,作为监护人的家长怎能睡得着觉?假如骗子的这套骗术果真是专门针对孩子的,说明“缺心眼”的家长并不在少数,否则这款“诈骗产品”怎能产生“利润”?显而易见,孩子不幸中招,家长应负更大的责任。
未成年孩子是需要父母监护、教育的,这也应该体现在花钱上。年幼的孩子心智尚未成熟,更不具备创造财富的能力,理应教育他们勤俭节约、量入而出。即使“不差钱”,也要在孩子和钱之间建立起必要的“隔离墙”。这一方面可以避免孩子因“人小钱多”而处于不安全境地,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孩子树立正确的财富观。
让孩子拥有一定的零花钱是必要的,生活好了零花钱水涨船高也属正常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无须节制,更不能干脆撤除“隔离墙”。孩子可以有微信零钱,也可以专门办一张不能透支的银行卡供孩子存放压岁钱、零花钱,并与微信账号捆绑。这样既能让孩子学会理财,又能守住安全底线。
12岁被骗18万多元,更多的家长应该以案为鉴,切莫让自己的孩子成为骗子觊觎的羔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