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宇梅
我父亲胡世奎于1915年12月29日(农历乙卯年十一月廿三)出生在浙江省镇海县江南霞浦乡大胡村一个破落读书人家里。他的祖父胡儒亮曾中过举人,但从未出仕,靠当私塾教师收取微薄束脩为生。因他祖母早逝,他祖父又续娶了定海钱家的二女儿(钱家的大女儿嫁给了定海蓝理家后裔蓝翊夫,亦为前清举人,并当过山海关税征监督)。在我父亲出生后第二年,他祖父不幸病逝,只给家人留下一些烂塘田,而他父亲胡襄和虽然读过书,并娶妻生子,也曾外出工作过,却因染上赌瘾,非但不能养家糊口,还要动用部分塘田抵押赌债。
我父亲4岁左右时,被祖母带到定海娘家做客,后来他母亲周桂凤也来到定海,他们就开始在定海生活。他母亲靠帮佣补贴家用,1921年又生下我姑姑胡杏莲,生活更为艰辛。但钱氏祖母还是设法让我父亲进私塾读书,1923年考入刘鸿生先生等人创办的私立定海公学(后改名定海中学、舟山中学)附属小学,与乐嗣明(后改名乐时鸣,为我母亲乐伟成的三弟,烈士乐亚成的三哥,曾任国防大学副政委)、蓝琦(蓝翊夫之孙)等同班。1927年和1928年,我父亲的父母分别病逝于镇海、定海,因无钱看病,甚至不知道病名和死因,都临时埋在了当地义冢地。从此时起到我父亲初中毕业到上海谋生,一直有林、郑两家人每月资助我父亲家两元银洋,这样才能使祖孙一家三口得以生存、读书,我父亲始终把这样的恩情记在心头。在具有了养家糊口的能力后,他节俭度日,积攒了一笔钱才在镇海买了一块坟地,将祖父和他从未谋面的祖母合葬一起,旁边预留了钱氏祖母的寿穴,并把父母双亲的棺材也都搬运过来,葬在一起,尽到了为人孙、为人子的责任。
1928年8月间,在我父亲读到高小二年级上学期时,因学潮罢课,学校暂时停办,我父亲进入县立高等小学继续读二年级下学期课程,1929年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毕业。此时,定海中学已复校,我父亲报名上初中,考试总分为榜首。因家庭贫寒,由他人担保申请减免学费,得到批准,但要求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经父亲努力,初中三年均达到了这一要求。初一时,同班约有二十个同学,初三毕业时仅有十三位,其中三人志愿升学,三人已另有就业门路,包括我父亲在内的其余七人由方同源校长亲自带领到上海,在刘鸿生的企业进行临场考试。一星期后,宣布七人都已通过,被各部门录用,我父亲被安排在大中华火柴公司会计科,从此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
我父亲一生勤奋好学,从定海中学毕业以后,以初中学历进入财会领域,边做边学,仅用了一年多时间,就被委任为股长,能独立承担某一方面的工作。参加市政工作后,更是通过实际项目,努力学习相关知识,尽快掌握各种专业技术。父亲还对数学、天文、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很感兴趣,花了不少时间阅读相关书籍,不管到哪里,都注意观察当地的地貌、气候,了解当地历史、人文等。尤其令我们后人钦佩的是他学习外语的毅力和成效。他在初中英语的基础上,更是通过实践和进一步深入学习,全面掌握英语的“听、说、读、写”,以后又自学了日语,也同样达到了这一水准。1997年,已是83岁的老人的他,首次出国到美国,能够独立出行,与当地人对话交流;2000年去日本,也同样可以如此,让我们敬佩不已。
解放初期,全国兴起学习俄语的热潮,我父亲也与别人一样,在业余时间收听广播学习,他虽然工作很忙,还要参加各种政治运动,但由于他的执着、专心和勤奋,终于学有所成,同样具有全面的“听、说、读、写”实用水平。从1972年开始,他又报名参加广播初级法语课程,1973年秋季毕业,以后又听了一个学期的法语日常会话广播讲座。以后他又自学了德语、西班牙语。对这几门语言,至少达到了能阅读书籍、报刊的水平。记得有次家庭聚会,比较轻松愉快,父亲还用法语为我们演唱了法国国歌《马赛曲》。
父亲虽长期在上海生活、工作,但对抚育他成长的舟山故乡和母校舟山中学一直有深厚的感情。不管是公事还是家事,一有机会就回家乡看看,尤其在改革开放后,每次回舟山,都感到变化很大,发展很快。他心系家乡发展,只要有需要,他总是不顾辛劳,奉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