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倩倩 文/摄
本报讯 昨天上午,寻找最佳郎头傧——舟山“贺郎调”大赛在市文化馆举行,10名民间艺人同台竞技,为观众献上了高水平的演出。
10名郎头傧同台展绝活
现场再现了传统婚礼的“贺郎”场景。只见桌上摆放着花生、红枣、糖果、糕点、甘蔗、香蕉、猪耳朵、羊肉、鸡肉等24盆头,新郎、新娘和傧相依次入座。
“一枝红花行十里,状元归家马如飞,奉了万岁一支令,明年必生状元郎……”61岁的沈瑞军身着蓝色长衫(见图),在乐器伴奏下唱起“贺郎调”。
昨天,10名郎头傧纷纷上台表演绝活,为观众献上非遗“文化大餐”。喜气洋洋的曲调,诙谐有趣的唱词,勾起了中老年观众一拨“回忆杀”。
“在我们那个年代,‘贺郎调’是传统婚礼必备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不但给婚礼营造喜庆的气氛,还是一种体面的象征。”82岁的吴老伯表示,如今“贺郎”这个习俗渐渐消失,郎头傧也越来越少,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
“金牌郎头傧”主持过上百场婚礼
经过激烈角逐,大赛共评出金牌郎头傧1名、银牌郎头傧2名、铜牌郎头傧3名。来自定海区双桥街道桥头施村的夏勤伟,凭借扎实独特的唱腔、诙谐有趣的唱词、出色的即兴发挥,一举拿下“金牌郎头傧”称号。
47年前,16岁的夏勤伟首次担任郎头傧。由于表现优秀,他在“圈内”顿时名声大噪,各种邀约不断。之后的数十年里,他义务主持了上百场传统婚礼的“贺郎”环节。
“很荣幸能获得这份荣誉,也让我感受到身上的责任更重了。”夏勤伟告诉记者,“贺郎调”是我市宝贵的文化遗产,今后他将配合政府做好各项工作,尽力保护和传承舟山“贺郎调”。
唤发“贺郎调”新生机
据了解,舟山“贺郎调”源于清朝年间,在传统婚礼的“贺郎”环节中演唱,包括开令、唱敬酒、唱盆头、收令等环节。郎头傧类似现在的婚礼司仪,控制着整个“贺郎”环节的流程和氛围,唱词有固定唱本,也可即兴发挥。
长期以来,“贺郎调”历经民间艺人不断创编完善,形成独特的海岛民间曲调,在舟山广泛流传,并被列入省、市、区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挽救这种濒临失传的民间小调,寻找一批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贺郎调”民间艺人,去年2月,“寻找郎头傧”——舟山“贺郎调”调查挖掘和保护传承活动正式启动。我市选取经验丰富的非遗专家和摄制团队,对发掘到的近40名民间艺人进行采访,并录制他们演唱的“贺郎调”。
“我们从中选拔了10名民间艺人,通过集中培训和现场比赛,希望能进一步推进舟山民间小调的系统性保护和传承,提高市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认识。”市文广旅体局文化遗产处处长邵思明说。
今后,我市将在这些优秀的郎头傧中推荐舟山“贺郎调”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并将加强“贺郎调”保护和开发利用,推动非遗与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