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极启动“点亮治愈之光”活动

听,这是他们和东极的治愈故事

小姜
杨宗越
陈海陆渔中班毕业合影

  □记者 张莉莉

  小岛、大海,组合在一起,构成了很多人对于浪漫的想象。漫步海边,感受海风吹拂,听海浪翻涌,不必做什么,就足够治愈人心,而东极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近日,东极镇启动了“点亮治愈之光”活动,在网上发起征集,寻找和东极有过故事的网友,邀请他们分享自己的东极记忆。

  活动一发布,我们听到了许多和东极有关的治愈故事。

  24岁的他

  选择做一个自由的岛民

  这是24岁的小姜在东极生活的第五年。如今的他是东极一家民宿的老板,忙时接客,闲时钓鱼,生活治愈又惬意。

  小姜来到岛上的原因和很多年轻人一样——义工旅行。读大一的那年暑假,他来到东极,原定目的地是庙子湖岛上的一家民宿,临上岛计划却出了差错,阴差阳错下遇到了老张,一位在东福山开民宿的老板。

  即使当时老张的民宿不缺义工,但他还是收留了小姜,这大概就是小姜与东极“命定的缘分”。因为小姜真诚能干,老张让他当了兼职店长。随后的一切就顺理成章了起来,小姜被东极“留了下来”。

  东极的生活有着自己的规律。旺季时,认真接待好每一个远道而来的客人,淡季时就和朋友环岛闲逛,可去海边钓个鱼,在山顶露个营,无聊了,就去看看大海,感受海风拂过发梢,等一等夕阳,岛上的生活简单又充实。

  “在这里,几乎没人在意你这个月发了多少工资,kpi完成了多少。”岛上居民的热情与淳朴,让小姜觉得很安心,很踏实。小姜说,自己不怕任何身体上的疲惫,但却恐慌心理上的疲倦,而生活在东极的每一天,都让人非常愉快。

  小姜家有辆三轮车,所以岛上一些年纪大的居民去船上拿货时,都会请小姜帮忙捎带一段。有时,看他们行动不便,小姜还会帮忙搬运。时间久了,岛上的老爷爷老奶奶也渐渐熟悉了这个小伙子,自家种的菜收上来了总不忘给小姜送一些。

  “这就很幸福。”小姜眼中的东福山是一个浪漫又温暖的地方,他希望来这里的游客也能感受到这份浪漫温暖,“放下一切疲劳与不快,来东极,治愈自己,要知道,生活是非常美好的!”

  跨越1000多公里

  用公益的方式治愈海岛

  山西小伙杨宗越和东极的缘分从公益开始。

  经常参加实地公益活动的杨宗越在西藏做志愿者时,偶然间了解到了青浜海岛环保公益发展中心这个组织和离岛垃圾处理的困境。

  今年2月,杨宗越来到了东极。来之前,他想象中的小岛安静而鲜有人烟,沙滩等地方散落的垃圾则来自登岛的游客。但当他踏上青浜岛,所见所闻却颠覆了想象,岛上游客遗落的垃圾其实很少,而且岛上居民的垃圾分类也做得很好。

  杨宗越一开始有些不解,直到在近岸的海里和沙滩上,看到了大量垃圾。公益活动的组织者海叔告诉他,这些垃圾大多是随着洋流和潮汐漂洋过海而来,堆积在青浜岛周围。

  正式投入工作的第一天,杨宗越花了将近四个小时的时间,捡了100多公斤的垃圾,大部分是可回收利用的垃圾。

  “我们在捡拾的时候顺便进行分类,主要有塑料瓶和浮漂、废弃纺织物等。塑料可以回收后做成衣服面料,至于难以处理的不可回收垃圾就只能暂时堆放在海滩上,之后等人手充足了,再运到垃圾场处理。”杨宗越说。

  正是这一次经历让杨宗越意识到,环保是事关每一个人的。“我们做的事影响的不仅仅是周边环境。环保志愿者也许能约束得了附近的人,但约束不了远方的人。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就应该有环保意识,而不是在某个特定的地点才想起来要保护环境。”

  除了捡拾垃圾,杨宗越在空余时间还会帮青浜海岛公益做宣传,设计专业的他帮助平台打造“零废弃海岛”IP,将捡拾到的垃圾设计改造成工艺品等。“靠志愿者身体力行去捡拾垃圾,力量还是太小了,还是要靠宣传才能引起更多人对环保问题的重视。”

  离开青浜岛后,杨宗越将相关工作转移到了线上,为青浜海岛环保公益发展中心提供长期的IP打造服务。

  从东极走出来的“军娃”

  岛上的生活治愈儿时岁月

  每当听到《战士第二故乡》这首歌时,陈海陆就倍感亲切,这首歌也牵起了他和东极的缘分,因为他就是从东极走出来的“军娃”之一。

  “我的父亲从1967年上岛,至1973年调离,在东极任职近8年。”陈海陆跟随父母在东极生活了好几年,在这里读书上学,还从这里的渔中班毕业。

  作为一名“军娃”,陈海陆经常能听到战士讲上岛的故事,晕船是这些故事中怎么都不会缺席的一部分,“浪大船小,有的战士先吐食物,再吐黄水,到最后还会吐血。”

  陈海陆也经历过晕船。由于庙子湖没有高中,渔中班毕业后,他和其他渔民子弟都要到沈家门住宿上学,往返坐的就是小机帆船,每次坐船都要晕。有一次放暑假,台风刚过,几个同学搭了一条回庙子湖的渔船一起回岛上,海上风浪大,所有人都吓坏了,好不容易到了庙子湖,风浪太大靠不了岸,只能由岸边的渔民坐着小舢板来接。

  “那个年代,部队官兵的家属来岛上探亲,不仅要忍受晕船的痛苦,更令人揪心的是千里迢迢赶到舟山,却遇到大风大雾,船班停航,只能困在沈家门,无法上岛团聚。”陈海陆记得,有一年春晚小品就演了类似的故事。当时一看到这个小品,他脱口而出:“这不就和东极一样吗?”

  虽然当时岛上的条件不如人意,但对于适应能力很强的孩子们来说,那段在东极的时光却“很有趣”,夏天结伴下海游泳,等退潮时,一起提着桶去捕海蜒,这是独属于海边的趣味。

  “说起来很有意思,在那里打篮球,球要掉到海里。”说完,陈海陆又强调了一下,“是真的掉下去过。”篮球场就在山上,打球时要是一个不小心,就会滚下去,如果足够眼疾手快,掉的位置也够好的话,还能捡回来。要是运气不好,篮球的归宿就是大海。

  离开东极后,陈海陆始终记挂着这座曾经生活过的海岛。每一次去东极,他都见证着东极的些许变化,“现在东极已经成了有名的旅游胜地,希望我的第二故乡越来越好。”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东极启动“点亮治愈之光”活动~~~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城事
   第04版:为您服务
   第05版:融媒
   第06版:财经
   第07版:生活家·观察
   第08版:生活家·分享
   第09版:生活家·悦读
   第10版:特别报道
   第11版:新闻时空
   第12版:广告
听,这是他们和东极的治愈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