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巧凤 通讯员 蒋琳
本报讯 今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7月14日上午,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相关工作人员和“千岛老兵”志愿者带着鲜花、水果走访看望了4位抗美援朝老兵。
陈定远:现在享福了
在定海白泉河东村,96岁的陈定远老人和老伴住在大女儿大女婿家。除了耳朵有点聋,老人身体状况还不错。
“阿爸喜欢拉二胡,在家时常学着拉一会。他还喜欢去小公园走两步,上次还想自己独自坐公交车去城里配药,被我劝住了。”老人的大女婿林正气说。
陈定远老人1951年入伍,抗美援朝战争时,是一名汽车兵。忆战争岁月,他说:“那时数不清的炮弹,从敌军飞机上炸下来,太惨烈了。我和老伴有6个女儿,现在享福了。”
高必万:亲历舟山全新变化
今年91岁的高必万老人家住白泉米林村,1951年应征入伍成为了一名机枪手,1953年随军奔赴朝鲜前线。
高必万老人特别难忘的,是当年艰苦的行军路,每时每刻都有生命危险,敌机贴地飞的时候,能把帽子给掀翻。“我从小帮地主家做活,力气大,行军中帮体力不支的战友背枪、背米、背手榴弹,帮冻僵的战友烧热水烫脚,因为在后勤保障中照顾战友,获得了记功奖励。”高必万老人回忆道。
“当年在战场上,我和战友们都没想过能活着回家乡。后到舟山参加国防建设,这么多年我亲历了舟山全新变化,做梦都想不到生活会这样好……”高必万老人百感交集。
何才金:等到了现在的好日子
定海北蝉新港村的何才金老人今年95岁,年老体弱,再加战场上留下的旧伤,如今双腿膝盖经常疼痛。他1951年入伍,第二年冬天随军到了朝鲜前线。
“战场上没吃没喝,在敌方据点附近,有一处溪坑一样的水源,我和另一个战友一人身上绑了5个水壶,在敌人眼皮子底下去装水。敌方的照明弹整夜地投放,我俩匍匐前进,照明弹一来就趴在死人堆里,这样坚持了18天,每天夜里去装水,保障了我方战士饮水供应,被记三等功。”何才金老人感慨道,右腿在战场上受的伤痛跟随了他一辈子,严重时只能坐着走不了路,但是再苦都没有战场上苦,“曾六七天没有一口吃喝,自己解下的小便当水喝。就是那时的不放弃,我等到了现在的好日子。”
张继荣: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92岁的张继荣老人老家在四川,如今和老伴住在新城长峙岛。他1950年参军,作为新兵训练没多久,就奔赴抗美援朝战场。“我们四川人,能吃苦,川军有底气!”对此,张继荣老人深感骄傲。
战场惨烈,张继荣老人说,当年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战友们,都没有想过再回来,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1953年5月,张继荣所在的营攻打敌方一个山头,他任突击班班长,突击班就是冲锋陷阵的“敢死队”。老人说:“打得激烈时,根本不知道身体疼痛,有战士对我喊‘班长你负伤了’,我才感觉到痛,双脚像灌了铅一样迈不动。大腿、屁股、肋下被炮弹碎片和子弹击中,大腿上大出血,卫生员都来不及脱我裤子,直接剪开布包扎。而我的一个战友,他的双腿被炮弹炸没了,抢救时,他一声痛都不喊,只不停地喊一句话‘该死的美国军’……”
战火硝烟早已停息,但那些惨烈和伤痛,永远被历史长河所铭记。在看望这4位抗美援朝老兵后,“千岛老兵”志愿者周士军、苗跃军心中满怀敬佩,说:“没有抗美援朝老兵们不计一切、不在乎生命的付出,就没有我们这一代人的安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