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海七中七(5)班
学生记者 孙泽菡(证号D22026)
夕阳撒下一路金光,仿佛承载着老一辈的骄傲,这是后辈们将要传承的精神彼岸。——题记
再一次走进这栋已无人问津的戏楼,仍是那样古色古香,熟悉的几幅老画,依然与我初来时一样。穿过几排戏服,又见那扇旧窗。
舟山的越剧文化,何时才能成为一种风尚?不觉回忆起当初,戏台上的才子佳人,在花红柳绿的春景中,抽袖转身,开扇起舞,缓缓唱出江南才有的温婉才情。一曲唱罢,那青衫白面的戏子,一直留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两年前,也曾踏进这栋戏楼,开始拜师学艺的漫漫征途。压脚、练嗓、开扇、走场,和着清晨的第一缕晨光,耳边循环着越剧的曲调,对着镜子开嗓清唱,在练功房里学习动作,翘起兰花指轻声吟唱。
那是一段辛苦单调的岁月,也曾想过放弃。随着时代演变,戏剧文化仿佛成了过时的代名词,成为了老年人的爱好“标配”。现在的年轻人都追求网络时尚,还有谁会愿意下工夫学戏呢?
随着坚持再坚持,发现自己潜意识里开始觉得,不仅仅是喜欢戏曲那么简单,更像有一种决心,哪怕是传统艺术与现实社会之间只有一座狭窄的独木桥。
表演的日子到了。化了妆,勒了头,换上戏服,望着镜中之人,亦真亦幻,是桥对面的我吗?
开场在即。到了台侧,悄悄向台下望去,原本空荡荡的观众席上,不知何时坐满了人。每个人都一脸陶醉,全都专注于戏里的一唱一念。望着这一切,忽觉心中一暖:我已经通过了独木桥,抵达传承越剧精神的彼岸。
至此我才明白:只要有热爱越剧的年轻一辈,戏曲文化就不会销声匿迹。随着政府的倡导,现在,有越来越多人开始爱上了传统文化、传统戏曲,国潮也渐渐成为了新时尚,我们江南的越剧得到了更多的推崇。学戏途中,我也看到了千千万万的小戏迷。他们跟我一样,传承着传统艺术和东方戏曲之美。
在此后的学习中,我更加坚持不懈地投入戏曲学业。遇到难题时,不再畏畏缩缩,而是迎难而上,努力战胜,即使在湍急的川流之上,只有一座狭窄的独木桥。若你决定灿烂,便山无遮,海无拦。我也终相信桥那头一定光芒万丈!
卸了妆,脱下戏服,再回到老戏楼。阳光正好。推窗,风已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