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莉莉 通讯员 木易
明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当我们迎来秋分,就意味着收获满满的金秋季节已经来临。
此时恰是一年中农业秋耕、秋种的大忙时节,也是五谷丰登、蟹肥菊黄的丰收季。
秋分“平分了秋色”,这天也是中国农民丰收节
根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早在先秦时期,秋分已经出现。“八月中,解见春分”“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等语句,已经透露出秋分的含义。
分就是半的意思,“立秋”是秋季的开始,“霜降”为秋季终止,“秋分”正好是从立秋到霜降90天中的一半,含有平分秋色的意思。而“秋分”的另一个意思是昼夜均衡、寒暑平分,同“春分”一样,“秋分”时南北半球昼夜平分。此日后,北半球昼短夜长,慢慢进入深秋,天气渐渐转冷。
秋分有三候。一候“雷始收声”,宋代楼钥诗云:“秋分雷自合收声,白露明朝忽震霆。”秋分以后雷声逐渐消失;二候“蛰虫坯户”,秋分时节天气转凉,小虫子在洞穴里藏起来,并用细土封实洞孔,准备蛰伏;三候“水始涸”,秋风渐强,湿润空气渐少,空中水汽干涸,很难再有大雨出现。
如果说春天是播种希望的季节,那么,秋天就是品味收获的时候。秋分时节,大江南北到处充满着丰收的气息。从2018年开始,每年的秋分被定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这也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将这个节日选在秋分,可见秋分在农业生产方面的重要性。
中秋节是从古时秋分的祭月节演变而来
你知道吗?如今我们熟知的中秋节是从古时秋分祭月的习俗演变而来的。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太阳和月亮是两个重要的意象,为此,衍生出了“春祭日,秋祭月”的传统民俗活动。秋分节气这天,古代人民会进行祭月活动。不过由于秋分的日子并不固定,当天不一定有圆月,所以,慢慢地,人们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了中秋。
秋分这一天,客家农民都按习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汤圆,而且还要把不用包心的汤圆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破坏庄稼。
秋分期间还是客家孩子们放风筝的好时候。尤其是秋分当天,大人们有时也会参与其中。风筝类别有王字风筝、鲢鱼风筝、眯蛾风筝、雷公虫风筝、月儿光风筝,大者有两米高,小的也有二三尺。
秋分时节,我国民间还有挨家挨户送秋牛图的习俗。送秋牛就是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还要印上农夫耕田图样,名曰“秋牛图”。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主要说些秋耕吉祥、不违农时的话,每到一家便是见景生情,见啥说啥,说得主人给钱为止。言词虽随口而出,却句句有韵动听。俗称“说秋”,说秋人便叫“秋官”。
舟山人要“忙三秋”,当然也少不了吃螃蟹
秋分这天,舟山民间也有一些特定的习俗。
这一天,舟山民间有食蟹作补之习。此时既是螃蟹大量上市的旺季,又是食蟹的最佳季节。而秋分时节,正是雄蟹性腺成熟的最佳时期。此时的雄蟹最肥美、也是最滋补的时候。秋季多吃螃蟹,有助于体内运化,调节阴阳平衡。
在民间,选蟹有“五看”:一看蟹壳。壳背呈墨绿色的,一般都体厚坚实;呈黄色的,大多较瘦弱。二看肚脐。肚脐凸出的,一般都膏肥脂满;凹进去的大多膘体不足。三看螯足。螯足上刚毛丛生的,一般都膘足老健;无刚毛的,大多体软无膘。四看雌雄。农历八九月里挑雌蟹;九月过后选雄蟹。五看活力。将螃蟹翻转身来,腹部朝天,能迅速用螯足弹转翻回的,活力强,可保存;不能翻回的,活力差,存放的时间不能长。
除了食蟹以外,秋分这一天,民间还有和春分一样的同款“立蛋”习俗。其玩法简单易行且富有趣味。选择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立起来。虽然失败者颇多,但成功者也不少。秋分成了竖蛋游戏的最佳时光,故有“秋分到,蛋儿俏”的说法。
另外,秋分也是秋收、秋耕、秋种的大忙季节, 俗称“三秋”。因此,民间也有了“忙三秋”的习俗。民谚曰“夏忙半个月,秋忙四十天”“秋忙秋忙,绣女也要出闺房”“秋分不露头,割了喂老牛”“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秋分正是收获的大好时节,农人既要及时抢收秋作物,以免遭受霜冻和连阴雨的危害,又要适时播种冬作物,为来年丰产奠定基础。
物候上的秋天来临,养生也有讲究
按气候学上的标准,“秋分”时节,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日平均气温都降到了22℃以下,为物候上的秋天了。在这个时候,人们在养生中也有诸多讲究。
秋分之前有暑热的余气,故多见于温燥。秋分之后,气温逐渐下降,寒凉渐重,则多见于凉燥。同时,秋燥温与凉的变化,还与每个人的体质和机体反应有关。为防止凉燥,主张多喝水,多吃清润、温润的食物,以起到滋阴润肺、养阴生津的作用。
秋分时节,人们在起居、饮食、精神等方面,要保持“养收”原则,做到早睡早起,古有“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之说。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以养“收”气,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
在饮食上,主张宜收不宜散,尽量少食葱、姜等辛味之品,多食酸味甘润的果蔬。同时秋燥津液易伤,引起咽、鼻、唇干燥及干咳、皮肤干裂、大便燥结等燥症,为此,通常多选用甘寒滋润之品,以润肺生津、养阴清燥。
在精神方面,秋季气候渐转干燥,日照减少,气温渐降,人的情绪未免有些垂暮之感, 故有“秋风秋雨愁煞人”之说。为此,提倡神志安宁,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