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时光深处的浪漫回响

  □陈斌

  快门轻响,银丝染鬓的罗伏勇夫妇在镜头前相视而笑,洁白的婚纱与挺括的西装包裹着他们历经岁月磨洗的爱情。3月5日定海区环南街道的这场特殊摄影活动,不仅定格了30对老人的珍贵影像,更让我们读懂了“补拍”二字背后更深层的时代意蕴(3月6日《舟山晚报》报道)。

  这张照片补上了历史的遗憾。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一张简朴的结婚证就是婚姻的全部仪式,粗布衣裳替代了婚纱礼服,粮票油票替代了结婚戒指。如今街道搭建的临时摄影棚,让老人们得以重拾被时代折叠的仪式感。

  这张照片补上了社会的温度。当苗杏珠老人独自披上婚纱时,镜头捕捉到的不仅是个人遗憾的弥补,更映照出基层治理的细腻转型。从“红色记忆”到“同心光影”,从城区服务延伸到偏远海岛,基层服务正突破传统物质帮扶的边界,转向精神需求的精准对接。转变背后,是老龄化社会对生命尊严的深刻理解——真正的老有所乐,在于帮助每个生命完成未竟的人生拼图。

  这张照片更补上了价值观的传承。王文忠老人那句“轮到我们秀恩爱”的调侃,道出了传统婚恋观的时代回响。这些携手半世纪的婚姻范本,以其特有的质朴与坚韧,为年轻人提供了情感教育的生动教材。没有鲜花钻戒的浪漫,却用柴米油盐的相守写就最长情的告白;缺少海誓山盟的激情,却在疾病困顿的扶持中淬炼出爱情的真金。

  要让更多“值得补”的瞬间成为现实,需要构建多维支撑体系。政府部门应将此类文化活动纳入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家庭成员也应主动成为“时光采集者”,用影像、文字留存长辈的生命故事。更重要的是,需建立代际情感对话机制,让年轻人通过参与祖辈的“补拍”过程,在互动中完成价值观的传承。

  每一张补拍的婚纱照,都是穿越时空的情感信使,真正美好的社会,既要有向前奔跑的勇气,也要有转身拥抱的温柔。这或许就是“补拍”最深刻的价值——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为所有人保留一方安放回忆、传递温情的港湾。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融媒
   第04版:融媒
   第05版:就知道吃
   第06版:互动区
   第07版:聚焦全国两会
   第08版:天下
“快巴”引领海岛游升级
以政策创新 促消费增长
时光深处的浪漫回响
高端赛事也是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