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头顶烈日,面朝大海,用一声声哨响、一次次救援,守护万千游客安全——

景区沙滩上的“守望者”

  □记者 葛高蓉 俞怡至

  实习生 章哲涵 

  通讯员 翁宇 文/摄

  金色的沙滩,在阳光的照射下反射出耀眼的白光。8月5日下午3时许,记者来到朱家尖南沙景区,此时室外温度达到33℃,沙子已经十分烫脚。

  海滩上,为了抵挡强烈的紫外线,大部分游客戴着遮阳帽或撑着伞。正在海边巡视的南沙景区救护队队长王亮却赤着脚,只穿了一身红色的短袖短裤。

  烈日下,王亮的脸庞和身上裸露的皮肤乌黑发亮,脖子上挂着哨子,不时用一声声尖锐紧促的哨声,提醒海里没有穿上救生衣的游客返回岸边。由于长时间的海水浸泡,王亮的脚呈现出黑白两种颜色,脚面被晒得黝黑,脚底被海水泡得发白。

  王亮和同事们平时的主要工作场所,是一座立在海边的小小的瞭望台。斜度接近90度的陡峻长梯,王亮爬得飞快,瞬间就登上了4米多高的台顶。瞭望台上,一顶小小的遮阳伞为4名救护队员投下一小片阴凉,但大多数时间只能“直面”阳光。

  今年37岁的王亮是朱家尖本地人,自小水性就好,从19岁开始已经当了整整18年救生员。“每天从早上到晚上,一整天就在这边盯着。中午最晒的时候,我们只能轮流到海里泡一下,解解暑。”王亮回忆道,自己刚做救生员的头一年,几乎换了一整层皮。

  在日复一日的太阳直射下,皮肤很快就起皮、开裂,整个过程又疼又痒,王亮第一次“脱皮”的时候,还发了几天烧。王亮指着一个年轻同事穿着的防晒衣和防晒裤,笑着说,自己现在已经“身经百战”,用不上这些装备了。

  不远处,一艘摩托艇正沿着岸边来回巡逻。在王亮眼里,在海里比岸上还要辛苦不少,太阳的直射加上脚下海水的反射,在没有任何遮挡的摩托艇上一呆就是两三个小时。“有时候下了小船,立马感觉头晕眼花,本来不晕船的都要晕了。”王亮说。

  说话间,救生员陈东牵着一个哇哇大哭的小男孩疾步走着。原来这个小男孩和母亲走散了,陈东正帮忙寻找。“海滩上人群密集,老人和小孩走失是常有的事,每天都会碰上几起。”王亮也帮着一起寻找起来。

  在南沙景区,像王亮这样的救生员共有35名。游客们游泳时突然抽筋了,需要救护;不会游泳的游客带着救生圈被浪打远了,需要救援;有孩子和家长走散了,需要救助。一天下来,面对着上万人次游客的“守望者”们忙得团团转。

  “两三年前我们救过一个在游泳时突然发病的游客,拖上岸时呼吸心跳都很微弱了,我们又帮他排水,又给他做人工呼吸,总算把他救了回来。”回忆起那次救人行动,王亮用手抹了把脸上的汗,露出欣慰的笑容。

  十几分钟后,那名走丢的小男孩在救生员们帮助下,顺利和妈妈重逢。在沙滩走了近两个小时,记者的衣服已被汗水打湿,手臂上的皮肤也微微有些发痒。

  下午5时许,当记者准备离开这片海滩,转头看到身后的几座瞭望台上,一个个晒得黝黑的救生员依旧面朝着大海,端坐在瞭望台顶端。炎炎烈日下,滚烫沙滩上,这群“守望者”全神贯注地盯着游客的一举一动,随时准备奔向大海展开救援。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头顶烈日,面朝大海,用一声声哨响、一次次救援,守护万千游客安全——~~~
~~~
~~~
烧伤女孩小周再度出院,正居家积极康复训练~~~
~~~全国青年和大学生二十余部短视频作品获奖
~~~
~~~
~~~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海山观察
   第04版:海潮理论
   第05版:金融理财
   第06版:公益广告
   第07版:国内外新闻
   第08版:新闻聚焦
景区沙滩上的“守望者”
定海政协“协商驿站”实现全区村(社区)全覆盖
国能舟山发电厂三期扩建配套码头工程使用岸线获批
舟山人大爱照亮她的人生路
“普陀水仙奖”出炉
荧光夜跑 快乐健身
新城推动知识产权“入园惠企”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