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其
卸下鱼货之后,将一袋袋废塑料瓶等船上垃圾带上岸来,这已成为舟山渔民的新风俗。
海洋垃圾,尤其是塑料垃圾,一直是公众最为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
一
全球海洋垃圾正以每年超过800万吨的速度增长着。这些塑料垃圾,海洋哺乳动物吞食后会直接死亡。更可怕的是,它会逐步分解成微塑料。
“微塑料”是指直径小于5mm的塑料碎片和颗粒,被称为“海中PM2.5”。它会进入鱼类、贝类等体内,最终影响整个食物链安全。
舟山有十万渔民,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在海上渔民都喝瓶装水,每位渔民一天喝一瓶,也会有十万只塑料瓶被丢进大海。
2019年,舟山倡导废塑料瓶不落海,该年10月12日,浙定渔11116号回港,首先“下船”的是三只满满当当的垃圾袋,由此拉开了舟山渔民海上作业时将废塑料瓶带回港的序幕。
这个政策能得到拥护,在于渔民们的切肤之痛。捕鱼30多年的舟山渔民郑伟庆曾感叹:有一回一网下去,拖上一网的塑料瓶和烂网,只能从垃圾堆里翻鱼。还有位渔民说:过去习惯了,垃圾随手扔,认为介大的大海怕啥。前几年在长江口拖虾,拖上来垃圾吓煞人,一船也装不过。
舟山渔场是浙江、江苏、福建和上海三省一市渔民的传统作业区域。舟山渔民也是海上垃圾这一“公地悲剧”的最直接受害者。
现在他们不愿再当受害者,就先从自己做起,不再往海里丢垃圾。
二
舟山最早的海上垃圾打捞船,是民间自发打造的。
船东杨世钗在嵊泗县经营一家船务清舱公司。他于2015年、2018年分别打造了两艘海上垃圾清理船沧海9和浙嵊清0001号,至今已在嵊泗海域捞起一万多立方米海洋垃圾。
这些垃圾除了是各地渔船上渔民扔的,还有就是到海岛的游客,在海边游玩后喝完瓶装水,随手把塑料瓶往大海一扔了事。杨世钗的垃圾清理船,打捞上来最多的就是塑料瓶。
垃圾清理船每天游弋在嵊泗黄龙、嵊山、枸杞、花鸟等海域,费用不是小数目,两条船共雇佣8名工人,加上燃油、伙食、保养等,每年花费约200万元,这些钱都由杨世钗自掏腰包。
说起来,杨世钗做这事,也与塑料瓶有关。早年他看到了一段视频,央视十三套播的:太平洋捕获的一条鲸鱼,剖开一看,肚子里全是塑料瓶等垃圾。
但他下决心要做这好事,却是在2015年5月。这一天,杨世钗跟往常一样,坐在电视机前收看中央电视台新闻,正好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当年5月25日考察舟山的新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让坐在沙发上的杨世钗突然站了起来。就在这一瞬间,他做出一个决定:造一艘垃圾打捞船,去海上捞垃圾。
三
海洋环境保护,民间力量不可小视。去年,舟山“渔嫂发力,携手共建美丽蓝港”案例,入选“2020美丽浙江生态环境治理十佳优秀案例”。这个案例的主角便是民间的东海渔嫂。
东海渔嫂瞄准的主要是船用废电池。
对海洋环境影响较大的,除了塑料瓶,就是废电池。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1节渔用废电池全部溶出的汞、镉、铬、铅等重金属,足以使285立方米水体内50%的生物急性死亡。
如今,随着灯光围网、帆张网、流刺网等捕捞工具的广泛应用,干电池使用量极速增长。
舟山渔民说,每艘灯光围网、帆张网、流刺网作业渔船,每月消耗1号干电池分别在420节、210节和160节左右。
这些电池在海上耗尽电量后,以前都是扔到海里的。
浙江等沿海省份虽然已在开发绿色替代产品,但由于各种原因,还没被渔民普遍接受。
作为试点,嵊泗渔政部门曾实施回收废电池每节奖励一角钱的办法,鼓励渔民将废电池带回来交给回收站。舟山渔嫂,更是发挥“枕头风”作用,督促渔民回收废电池。
“老婆有命令,废电池带回来,阿拉总要听嘛。”渔民这样调侃着。
去年12月16日,从事近洋张网作业的浙岱渔09617船,在出海6天后带回296节废电池,交给岱山县长涂镇渔嫂协会会长胡松素。
62岁的胡松素,带领一群平均年龄超过50岁的渔嫂回收废电池。截至今年8月底,共回收废电池17758节。
渔民们的环保觉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长期的海上作业,让他们养成了“什么都往海里扔”的习惯。如今把塑料瓶、废电池带回来,一方面是渔民日益认识到保护海洋资源就是为子孙后代积德,另一方面是他们向来习惯于生活上听“贤内助”、生产上跟“带头船”,这两拨人一努力,“垃圾不落海”就渐渐成了渔村新风尚。
四
除了塑料瓶、废电池,还有种“垃圾”——渔船上油污水。
渔船开捕时,因机器渗漏、维修以及机舱清洁而产生的油污水,常被储存在机舱底部。到一定量后,渔民就将这些污水排入大海。
明知道油污水排放入海,会对海洋造成污染,直接影响鱼虾的生存环境,但渔民也无可奈何。油污水不排进海里,积在船上怎么办?
这个无法靠渔民们的个体力量,需要全社会来努力。
如今,舟山许多船长24米以上的渔船,安装了油污水分离器。
在渔船机舱间,一人高的油污水分离器摆在柴油发动机边上,舱底水中所含的少量油污经它分离后输入残油柜。残油柜内的油污在渔船回港后处理。
说是“少量”,集拢起来也不少。
就以300艘拖虾船为例,一个航次一般为半个月,每艘船平均年作业约18个航次,一个航次产生残油约0.1335立方米,那么300艘拖虾船通过油污水分离器,每年能分离油污约720.9立方米。
油污水漂浮在海面的厚度极薄,一般不超过1毫米。以此计算,一个油污水分离器,一年相当于让72.09万平方米的海面免穿“脏衣服”。
光有油污水分离器,如果积存起来的残油,带来港后没地方可回收,还是起不到作用。
如今,在沈家门中心渔港,建起了一座渔船污染物智能化防治项目——“海洋云仓”。它不仅能回收处置渔船含油污水,而且能够全流程监管“哪艘船舶在什么时候把污染物交给了谁,有多少,最后去了哪里”。
科技赋能,有了“海洋云仓”数据,就可以实行环保码管理制度:渔船出海3个月以内上交过含油废水,“海洋云仓”管理后台将赋予绿码;3个月以上未上交的,被赋予黄码;超过6个月未上交,将会变成红码。黄码、红码渔船将被重点监管教育。
大海不是垃圾场,并不是想不是就能不是的。渔区“垃圾不落海”挑战的是千年形成的渔村旧习惯,新文明的形成需要多方发力,久久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