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完善人民政协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 双向发力的制度、程序、机制研究

  □耿相魁  

  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是人民政协的重要工作和终极目标。用改革思维和创新意识推进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以建言资政推进凝聚共识深度广度,以凝聚共识提升建言资政数量质量。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双向发力的重要意义

  1.双向发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政协初心的不懈坚守。人民政协制度从设计开始,就赋予了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的功能。这一功能和作用不仅为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为巩固新生人民政权、为中华民族站起来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也为我国建设和发展作出了积极的、巨大的贡献。

  2.双向发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政协作用的辩证发挥。建言资政与凝聚共识双向发力二者是辩证的统一。其统一性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贯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巩固统一战线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其多样性就是面对新时代、新发展和新变化,通过完善体制机制、创新方式、丰富载体、畅通渠道,为改革发展稳定建言献策。

  3.双向发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政协事业的创新实践。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成为新时期人民政协履行职能所遵循的重要原则,人民政协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焕发出勃勃生机,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充分激发出来,为我国改革开放和国家富起来的伟大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4.双向发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政协的使命担当。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必须在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两方面双向发力,既继承发展建国以来不同时期人民政协发挥积极作用的传统,又要进一步丰富人民政协理论的科学内涵。    

  二、构成人民政协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的主要因素

  1.构筑人民政协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前提条件。在新的历史时期,人民政协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工作、夯实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夯实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关键是要做到坚定求同,辩证存异,既不能千人一面,也不能五花八门,这是我们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的根本所在。

  2.保障完成人民政协历史使命的根本要求。做好人民政协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工作,就必须做到“明方向”“懂政协”。“明方向”就必须用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懂政协”就是要弄清楚新时代要建设什么样的人民政协、怎么建设人民政协的问题,夯实人民政协提升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的基础。

  3.实现社会各界有序政治参与民主政治发展的现实需要。建言资政需要凝聚更大范围共识。通过建言资政过程,党委政府职能部门可以针对政协委员的意见建议就政策制定执行中的问题进行修正改进,通过交流转换角色,消除误会,解决问题。建言资政增进更为广泛地团结。政协委员开展调研视察活动,既是政协委员自身深化认识、自我教育过程,又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增进团结、凝聚共识的过程。

  三、健全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的环节机制

  1.完善程序环节,为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搭好“台架”。做好新时代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工作,坚持党的领导是前提,是根本遵循。建立起党委、政府、政协(或政协委员个人)及建言资政单位多方互动机制,建立建言资政课题遴选立项机制、行政透明机制、党委政府和政协的联动机制等,全面推进人民政协双向发力发挥实效。

  2.创新推进模式,为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理顺“脉络”。做好新时代人民政协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工作,必须确保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两方面双向发力有序推进,这就要求必须选择科学途径,合适的方式手段是做好该项工作的前提。要创新政协委员双向发力能力水平的提升路径,丰富政协委员双向发力能力的实现形式,寓双向发力于人民政协全部履职活动之中,贯穿于人民政协履职活动全过程。

  3.强化激励举措,为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丰富“血肉”。政协委员与其所代表的界别群众利益是一致的,保障政协委员建言资政,必须保障其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政协委员要当好调研员、宣讲员、调解员、监督员,发挥在界别群众中的代表作用和政协履职中的主体作用。此外,不断创新监督平台,采取调研、视察、走访、信访接待等多种形式,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并推行“民主监督通报”制度,把民主监督通报情况作为干部考核测评和提拔重用的重要内容。

  4.规范履职机制,为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赋予“灵魂”。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必须提高政协委员调查研究、建言献策能力,调查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人民政协建言立论的高度和力度。必须提高组织协调、凝聚人心的能力,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特长和优势,多联系广交友,争取党委重视,政府支持,部门配合。必须提高服务政协委员、联系界别群众的能力,加强与所联系的政协委员之间的联系,多下基层,主动和百姓打交道,与民众交朋友。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海山观察
   第04版:千岛共富委员行
   第05版:公告
   第06版:公益广告
   第07版:国内外新闻
   第08版:国内外新闻
政协委员更好联系服务界别群众的制度机制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政协协商环境迭代升级的实践研究
完善人民政协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 双向发力的制度、程序、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