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静
人物名片
傅舟迪,浙江舟山人,香港理工大学品质管理硕士。曾任中国电信舟山分公司副总经理,现任邦程(上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其具有丰富科技类企业的经营管理经验,在科技产业园运营和产业服务平台打造有成功案例和丰富经验,获评2022浙商年度创新人物。
对 话
去年年底,傅舟迪获评2022浙商年度创新人物,作为国内科技产业“双基地+双平台+基金”培育模式的创造者和实践者,他带领邦程科技成功打造专业化医疗器械产业孵化加速平台——“医路汇”,使之成为国内首个提供医疗器械产业6C服务的创新平台,赋能产业发展。
近日,傅舟迪接受本报记者专访,畅谈“双基地+双平台+基金”科技产业培育模式和舟山海洋经济产业的结合以及舟山创新人才队伍打造等。
不惑之年“下海”只为追求心中的梦想
对话舟山:您在创业前,其实有稳定的工作和可观的收入,为什么选择离开“舒适圈”去创业?
傅舟迪:我从工作开始一直以来都有个想法——把一家企业真正从0做到1。这种从无到有的满足感和对未知的探索欲深深吸引着我。当年作出“下海”的决定其实相当不容易,大部分亲友是不赞成的,但是他们也非常了解我,想好了做一件事,便势在必行。我是工业自动化专业毕业,之后在中国电信工作,一干就是18年。在国企体制内接受的各种培养,让我受益匪浅,对我后来创业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尤其是在企业经营管理这一块,很多经验都是在国企中学习积累的。
对话舟山:创业不容易,加上这两年疫情,更是难上加难,这个过程中让您感受最深刻的什么?
傅舟迪:2017年我从中国电信舟山分公司辞职,2019年7月成立自己的公司,但此后不久就遇到了疫情。现在回过头去看,其实创业这条路走得很艰难。创业,在我看来,最难的是自己始终有坚定的信心和持续的信念。在疫情影响最严重的时候,也曾有过放弃创业的念头。自己和团队成员这么努力,却迟迟没有看到想要的结果和满意的回报,这让我相当有挫败感。但想到一起打拼的同事们,我觉得我要对得起他们。整个创业团队围绕着“坚持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理念,大家一起使劲熬过了那个最难阶段。
创业是痛并快乐着,尤其是看到通过整个团队的努力,为科技产业的不少中小型企业创造了价值和成长空间,还是特别有成就和满足感的。有些企业在投融资最困难的时候,获得我们的帮助,解决了资金问题。也有些企业,应用我们的“最佳模式”,促成了上下游交易。还有些企业,在我们帮助下解决了生产基地的问题,或是应用我们的数字化服务解决了产品的研发问题……
用创新模式为企业打造更丰富的产业规划
对话舟山:您是工业自动化专业毕业,与如今的业务看似没什么共通之处,那么选择的初衷是什么?
傅舟迪:我知道创业要挑战的不只是思维,更是时机。如果我离开国企管理岗位直接一步到位开始创业,感觉“必死无疑”,所以我先到上海的一家民企工作了一年半时间。这段经历给我后面的创业提供了管理经验和实战案例,也从中体会和发现了中小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普遍面临的四大难题:产品领先难、市场发展难、团队打造难、投融资难。
有了问题就要解决问题,我有了自己的创业思路:成立一家产业孵化和培育运营企业,帮助更多创新型企业获得“起飞”的“燃料”。我们集合团队智慧和众多产业资源,创立了这样一个帮助中小科技企业成长的产业培育平台,而且创新采用“双基地+双平台+基金”的科技产业培育模式,重点培育医疗器械和数字经济两大类企业。
对话舟山:“双基地+双平台+基金”培育模式,有别于其他模式的地方在哪里呢?
傅舟迪:我先解释一下“双基地”的概念。我们首先聚焦一个要培育的产业,在该产业技术、人才和资源集聚的中心城市设一个研发办公基地,我们称之为“离岸飞地孵化器”,另一个基地则是“在岸生产基地”,例如在上海做研发办公,在生产成本较低的城市设立生产基地和销售总部。“双平台”则是专业化产业服务平台和产业数字化赋能平台,针对不同产业的特点和痛点,提供有针对性的产业服务和数字化服务。
总体来说,就是通过“双基地”载体来解决产业项目办公、研发、生产的空间载体问题和人才问题,通过“双平台”解决企业生命周期中的技术、业务和发展问题,再通过产业基金解决其融资难的问题,形成差异化的产业培育和招引模式,避免在土地、税收政策补贴方面的同质化竞争。
对话舟山:您创立的“医路汇”平台是按“双基地+双平台+基金”培育模式打造,目前发展情况如何?
傅舟迪:“医路汇”是近年来我们邦程科技的重头戏之一,是专业的医疗器械产业孵化加速平台。这个平台秉承6C培育理念,提供医疗器械产业规划运营、产品技术转化、体系咨询认证、委托研发及生产、市场供应链、行业数字化、投融资等一站式服务,以硬件载体和基础设施、多核孵化和多跨场景、云端数据和智慧驱动,打造国内领先的医疗器械产业价值生态。
对话舟山:舟山作为港口城市,海洋经济是重中之重,如何用这种创新模式服务于舟山的海洋经济产业呢?
傅舟迪:“双基地+双平台+基金”作为科技产业的培育模式,同样适用于我们舟山优势石油化工、港口船舶、海洋科技等产业。比如针对港口航运的产业培育方面,舟山在持续打造的国际海事服务基地就是一个很好的应用。建立针对港口航运上下游产业的专业化服务平台,会吸引更多上下游的企业和人才落户舟山,这块舟山已在全球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如果再通过双基地协同,在上海航运中心建立舟山国际海事服务创新中心,集聚一批国际有影响力的企业,将服务延伸到舟山,效果会更好。再比如石油化工产业,我们可以通过研究规划建立专业化的产业服务平台,提供石油化工产业全生命周期服务配套,形成产业资源、项目、企业、技术和人才的集聚。
我们和普陀区合作,在上海设立的首个飞地园区——普陀湾(上海)众创码头项目,就是舟山的“双基地+双平台+基金”应用案例。该项目主要引育海洋科技和医疗器械两大产业,以平台建设和公共服务为载体,以上海的优势资源为依托,充分发挥普陀比较优势,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孵化和人才引育端口前移,创建集产业政策展示、异地研发孵化、驻地招商引智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经过持续运营,该项目在2022年被评为浙江省省级数字经济飞地示范基地。这是舟山唯一设在上海的省级示范基地,截至2022年底,吸引30多家企业到普陀区注册落户,同时在普陀区建立了浙江自贸区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引入10多家医疗器械二、三类经营企业落户。
创新人才助推海洋经济发展
对话舟山:您刚刚提到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以您的经历和经验来看,舟山发展海洋经济产业,如何来吸引专业化人才?如何留住这些人才呢?
傅舟迪:舟山市委市政府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近几年实施的“舟创未来”海纳计划品牌在国内已有一定的知名度,成为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快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和团队的有力举措。
一个城市如何更好地吸引人才、培育人才和留住人才,决定着城市未来的发展速度和高度,这个问题我也一直在和国内外投融资、科技产业和人力资源等领域的专业人士交流探讨。
首先,只有优势产业才能留住高端专业人才。因此,本区域的优势产业需要获得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产业地位,而人才的集聚更能促进产业发展,要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例如舟山的石油化工、港口船舶、海洋水产等产业,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都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我们要梳理这些优势产业的专业化人才,针对性出台人才政策,吸引他们到舟山发展。
其次,一流企业培育一流人才,同时人才也促进企业发展。要吸引和培育一批舟山优势产业的明星企业和明星企业家,吸引和培育更多人才。企业的发展必然带来人才,人才是会集聚的,这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另外就是考虑如何留住人才。其实对于一些创新产业的企业来说,这些科技型人才更看重企业和他自己的目标是否一致,会考虑自身在企业里能不能得到有效的成长和培养,自我才能是否得以实现。创新人才是企业最宝贵、最稀缺的资源,发现这样的人才需要有一双慧眼,培养需要有耐心,使用需要有环境,这样才能真正把他们的心留住。当然,作为企业,要考虑解决这些人才的基本生活问题,物质上得到一定的保障。
对话舟山:舟山不少学子在各个行业领域都是专业人才,有些留在外地,如何避免人才外流现象?
傅舟迪:确实如此,我们在招聘过程中,也发现不少舟山籍高校毕业生留在杭州、上海等城市。其实家乡情结是引才留才催化剂,人都是感情动物,每个人对自己的家乡都有情怀,掌握每一位在外高校毕业生和在校生的信息,对于那些所学专业可以配套优势产业的,可以进行针对性宣传和引导,让更多舟山籍的学子能回舟山建设发展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