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黄燕玲
想起小沙,就能想起瓜果香,想起阳光下金黄的麦田和风吹过时沙沙的声响。宛若三毛记忆中的橄榄树,小沙天空中飞翔的小鸟,山间轻流的小溪,都在阐述乡土的涵义。
习惯了城市的钢筋水泥,来到小沙,浑身就被一种松弛感所包围。于是,小沙成了一个经常去的地方。
最近,又为孩子安排了两趟小沙采摘游。
采摘,来小沙总是不会错的。
东海百里文廊启动建设以后,小沙的文化点位进一步开发完善,游玩体验也更加丰富了起来。
回到儿时的初夏,鞋底总有一缕青草香
驱车到小沙,先去三毛祖居旁的台爸王餐厅安抚一下对小沙美食期待已久的胃。这里有小朋友非常喜欢的一口肠,还有必点的卤肉饭,若你是三毛粉,不妨来一份三毛特调。老板说,那是根据《撒哈拉沙漠》中三毛的描述复刻而来。随餐还赠送了一份三毛书签,给这一天的好心情再添上一分色彩。
吃饱就去采摘多少有点“负重感”,那可以先在附近的游乐场逛一逛。台爸王出门右转便是一个小型的开放式游乐场,滑梯、秋千、摇马、沙坑……看得出,小沙是在用心做产品。它安抚了成人的情绪,也释放了孩子的灿烂天性,让银铃般的笑声在乡间回荡。
游乐场旁有一处非常“出片”的林荫道。道路宽阔,两边的树木枝繁叶茂向中央聚拢,就像一个时光隧道。记得穿上漂亮的衣服,等待微风拂过,一张美照就诞生了。
消食完毕,便开启了这次采摘游的主线——前往农场进行采摘。
跟着导航一路向前,遇见了一片绿油油的麦田。用一望无垠来形容略有夸张,同样是四四方方的田埂分割,小沙的农田有种恰到好处的精致,仿佛江南的烟雨,让人对田园生活有了更诗意的憧憬。
夏日的午后,微风拂面,沿着田间地头漫步,前往采摘园。我们遇到一头正悠闲吃着草的老牛。感到有人路过,它慢悠悠地抬眸。孩子开心地蹲在田埂间看着老牛,模仿着牛吃草的动作。记忆中我童年的初夏,何尝不是如此?赶鸭子、钓龙虾,鞋底总是一缕青草香。
走走停停间,我们到了怡然农场。进门就仿佛进了一幅油画。入口处一只小羊咩咩地叫着,不远处是它的母亲卧在草地上。整个农场在晴好的午后,透露出一份慵懒。
但是来得不巧,早上经过果农们的一轮专业采摘,下午能摘的所剩无几,而樱桃等水果还需要再等一阵子。
虽然这次没有采摘成功,但孩子却心心念念起了小沙。
小沙,让农业成为一种自然美育
于是,没过多久,我们再次前往小沙,这次吸取了上回的教训,先电话联系农场,确定采摘时间后,再制定出行计划。
为了增加新鲜感,我们去了另外一家农场——和盛果蔬农场。此时小沙的风景已然换了一番模样。绿油油的麦田结出了一片金黄,风吹麦田的声音,也从清脆的摇曳声,变成了沉甸甸的收获的声音。
老牛没找到,但是找到了排队跟在鸭妈妈后面过田间小路的小鸭子们。扑腾、扑腾,一只小鸭子迈不过田埂,着急地扑腾着小翅膀。孩子看得入迷,她说这是鸭妈妈带着小鸭宝宝摇摇晃晃去郊游。
小沙的农场主和小沙的农田一样,细致。他们彩绘了农田的房屋,给小狗专门搭一间狗窝,在不同的角落插上一些特别的标语。这份用心,让小沙的农场、小沙的农业除了生存之余,有了更美的自然教育。
和盛果蔬农场的主人也在这里开辟了游乐区,滑梯、秋千、摇马,一应俱全。毕竟这里几十个大棚,小神兽们光在大棚间穿梭就够耗费体力的了。累了,大人和小孩都可以在游乐区休息“充电”。
这里光种小番茄的大棚就非常巨大,里面种植了六七种番茄,红的、黄的;单个长的,像灯笼成串的,各种各样。很快,一个小篮筐就被装得满满的。
我们在一个又一个的大棚里穿梭,摘了番茄摘西瓜,摘了西瓜摘黄金瓜,末了还掰了个玉米,小朋友巴不得把农场里所有的东西都摘个遍,最后大瓜小瓜、大篮小篮地往后备箱放,农趣就是如此让人流连忘返。
好说歹说,小朋友才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农场,前往下一个景点——青林玉镜,搜索百度或高德地图就能导航,这是东海百里文廊建设以来,小沙新开辟的一处景点。
这里有小朋友喜爱的“彩虹”。S型的上山之路上,沿途的栏杆皆被涂为彩虹色,宛若在山林中飘扬的彩虹飘带,行走其中,脚步都不自觉地轻快起来。随手一拍,靓丽的颜色也非常“出片”。
在青林玉镜观景平台,可以眺望青林水库。看水面因轻柔的山风荡起阵阵涟漪,心也会不自觉地平静下来。
之所以将这选为采摘游的最后一站,当然是想登高望远,来这里看小沙的日落。你若看多了海边落日,不妨来看看有山有水的青林玉镜日落。从后备箱拿出露营椅和刚从农场采摘并清洗过的番茄、小瓜,看夕阳讲究的就是这样一个简易的氛围感。
当夕阳慢慢下山,看余晖温柔洒向青山绿水,小沙的一天也接近了尾声。
小沙的农趣,在近年来又带有了别样的新意。无论是曾经寓教于乐的稻田认养,还是近期刷爆朋友圈的百亩樱花田,或是经常性的周末集市,小沙给人的松弛感,无论多久,都能感受到一种亲近。
风吹麦浪的季节过去,小沙即将迎来记忆中的稻香季。从绿油油的秧苗到金灿灿的稻穗,小沙又将一次用田园风光惊艳游人。
离开果园时,农场负责人还向小朋友发出邀约:“等到下一批西瓜成熟,等到玉米长得再好吃一些,再来小沙采摘哦。”
小朋友抱着玉米棒子,认真地点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