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客谈丨明德
最近一段时间,全市各地纷纷展开露天烧荒整治行动,除了大力开展宣传活动、执法行动,不少村镇还面向村民提供秸秆换化肥服务,引导秸秆换肥、回收制肥的良性循环(据《舟山日报》11月11日报道)。疏堵结合落实秸秆焚烧长效管理机制,有利于促进绿色农业、保护自然环境。
好空气就靠一丝不苟治出来
焚烧秸秆是农业生产中的传统做法,原野上升起的缕缕烟雾似乎也是一种“秋收的味道”。但此一时彼一时,不合时宜的老做法该寿终正寝了。原先的农田相对比较开阔,而大自然的自净能力也比较强,焚烧秸秆的烟尘很快就会散去。但现在城乡融合、企业林立、车辆密集,任何一种违规排放都会成为自然环境的不堪承受之重。燃烧秸秆,同样会污染空气、损害环境,与山清水秀天蓝的乡村美景格格不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环境,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如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深入人心,党中央作出的“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战略决策,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生态目标。
建设现代海洋城市,理当坚持环境优先、科学发展。打造天更蓝水更绿空气更清新的海上大花园,必须从田间厂区、海上陆上、生产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抓起,把各种各样的污染减到最低程度。前一阵子,着眼于“不闻海腥,只见海景”,各地大力整治水产远输车“抛洒滴漏”顽疾,取得了明显成效。眼下又集中治理秸秆焚烧这一季节性问题,同样应当出实招、见实效。
舟山好空气名声在外,已经成为发展旅游的比较优势,更是美好生活的重要元素。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海洋产业迅速崛起的当下,来之不易的好空气更需要全力呵护、全面落实。各地将禁止焚烧秸秆作为城乡环境大整治的重要内容,对违法焚烧行为不姑息、不迁就,查获一起处罚一起,实为必要。
疏堵结合的办法还真不少
多年来的创城实践表明,治理社会乱象多靠疏堵结合,这样才会有长效之治。否则,仅靠依法整治,且不说力不从心,就算一时得以遏制,稍有懈怠乱象又会死灰复燃。整治露天烧荒也概莫如此。
事实上,焚烧秸秆的危害大家都懂,而一些农户之所以年复一年地沿袭陋习,一定程度上是出于由来已久的“路径依赖”。田间堆满秸秆,不一烧了之又能如何?只有找到更好的办法,才能引导广大农户从善如流,在此基础上的精准执法也才能事半功倍。
定海白泉镇全面推广秸秆换化肥,单是皋泄村就已回收了超20吨秸秆。集中收置的秸秆,将会统一运到定海岑港制成有机肥,然后再半价出售给农户。普陀东港街道也同样采取回收的办法,并专门购入设备进行切割,让来自田间的秸秆重新肥田。回收秸秆既体现了环境友好,又促进了循环经济,给共同富裕增添了环保成色。而一旦看到了实惠,农户自然就不会将秸秆付之一炬了。
社会治理从来不是一禁了之那么简单,通过疏堵结合、标本兼治,让合理需求得到满足,使不法行为受到惩戒,假以时日才能告别陋习。禁止河边洗涤,不忘设置洗涤平台;整治小区乱晾晒,还得布设集中晾晒点;治理乱停车,就得同时增设停车位;清理飞线乱象,跟进充电桩建设……一手抓治理、一手抓服务,一手堵、一手疏,这已成我市优化城市环境的善治之道,内中包含着民本理念。在整治露天焚烧的过程中,畅通回收通道同样显得顺理成章。
最需要在服务上下功夫
疏堵结合,最需要在服务上下功夫。服务到位了,“疏”才能真正起到效果。应该说,各种形式的秸秆回收早就有之,但为什么一些地方一边政府在回收,一边农户在焚烧呢?究其原因,多半是因为服务没能做到位,最终导致好办法毁在了“最后一公里”。
秸秆回收重在生态意义,而从“实惠”角度来说,即使有些补贴也不会很多。但假如回收点设置不合理的话,农户要将秸秆规整好从田头送过来,实在有些费神耗力。这样一来,秸秆也就成了“鸡肋”。尤其是那些上了年纪的老农民,在既无帮手又缺交通工具的情况下,很难搬运这种“庞然大物”。于是乎,付之一炬就成了最经济、最简单的办法。
因此,即使有了秸秆回收的好办法,也依然需要做好一家一户的服务工作。在从前的农业社会,虽然农村劳动力相对富余,农忙时节也要开展轰轰烈烈的支农活动,干部职工乃至学生都要到农村帮一把手。现在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了,再也无须人海战术,但这种支农助农的好作风依然需要发扬。农户回收秸秆有困难,完全应该组织志愿力量进行精准帮扶。
城乡环境整治正在持续推进,而人们的文明素养、环保意识也在水涨船高,露天烧荒日益成为不受待见的陋习。可以相信,在落实常态治理的基础上,只要更好地跟进服务工作,切实解决农户秸秆回收难问题,美丽田野终将告别烟熏火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