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烽火墩和龙潭的激活

资料图

  □来其

  脸谱是京剧角色的标识,演员在台上常要变脸,若以此形容一个地方的传统文化,倒也恰当。

  徜徉于尘封的史书,岑港在风云变幻中闪现出一张张脸谱。明朝的岑港,金戈铁马身披麒麟甲,那是海防文化的脸谱;五朝十代、宋元时期的岑港,可以用“山空月明一长啸、商船海上迎风闻”来形容,那是海港文化的脸谱。此外,岑港还给人一种可能:一觞一咏,畅叙幽情;亦步亦趋,共探佳境;举手回眸,顾盼生姿,那是生态文化的脸谱。

  三张脸谱,三个岑港,竟自然地交融于如今的岑港。

  沿着烟墩古道,我登上双狮山,一座复原的烽火墩耸立眼前。站在海防观景台上,极目远眺,当年戚家军与倭寇激战的岑港战役战场一览无余。

  烽火墩原有七座,沿山岗线一路布设,遥相呼应,都建于明朝中后期。但这还不是岑港最早的烽火墩,最早的是在南宋,那时岑港寨烽燧的守卒,就日举烟旗、夜举火号来报警。如今烽燧早已泯灭,烽火墩也只剩残骸,唯有在旧照片中才能看到它的模样。

  于是,一处残迹修复成耸立的烽火墩,激活了一段历史。

  其实,任何地方的历史文化景观,如今仍显山露水的屈指可数。那些消逝的并非一定没有价值,有些还是很有价值的,因为种种自然的或人为的原因,而无可奈何地泯灭了,让如今的我们,只能面对史书记载而感叹。活化利用历史人文资源,就是把它们找出来,重现于世。

  康熙《定海县志》里有《岑港岙图说》,短短347字道尽岑港历史人文,竟还不惜以其中56字来生动形象地妙笔点缀岑港的名胜古迹:此山有双狮,称感应之灵。洞有白龙,沙名虎含,俨如驯伏之象也。门口桃夭,宛如绰约之女也。纪献捷之鸿功,则木城列焉。

  这组风景中,最有意思的是“白龙洞”也就是现在的“白龙潭”。它在宋朝宝庆《昌国县志》里就有“遇祷而应,蜥蜴出焉”记载,在明朝天启《舟山志》中又有“施姓者舍身为一方请雨至洞口投下,顷刻大雨如注”的记载。后来官方更定例每年六月初一为祈雨而祭岑港龙王。若再联系到如今,大陆引水管道登岛点就在岑港,一江活水流入黄金湾水库,旱灾频频光顾的岛城终于赶走旱魔。这些事,串联起来就是一个既有神话色彩又有现实意义的“有意思”故事。

  龙潭故事若如此解读,岂不比单单讲一个“舍身投潭”的传说更有意思。

  历史人文资源如何活化利用,需要智慧中的“灵犀一指”,需要对历史、文化和生活的深刻洞察和独特见解。如此,历史人文资源才能与现实生活亲密相吻,成为人们发自内心的会心一笑。

  东海百里文廊,应多一点这样有意思的故事。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海潮 文艺
   第03版:国内外新闻
   第04版:要闻
露营海岛
烽火墩和龙潭的激活
隆教寺,多了一道照壁
有泉意不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