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微
从地图上看,白泉如滴落东海的水珠,攀爬在海平面,于潮声中晕染开去,幻化成无以言表的形状,流经山脉、良田、商埠、屋舍,流经5000余年的悠悠岁月,流经王姓、孙姓、李姓……
白泉之名源于水。据元《大德昌国州志》载:白泉湖,县东北,周广三十里,潴水灌田,源泉沸涌,旧志名富都湖,又名万金湖。泉多水白,故名白泉。几百年后,白泉湖化为桑田,以另一种方式滋养附近民众。白泉主河接续了白泉湖曾经的瞩目,水源从黄杨尖山脉奔流而下,自南向北蜿蜒曲折地缠绕在白泉境域,最终归入大海,成为连接内陆与外海的主要浦道。在陆上运输并不发达的时代,水路的便捷,意味着与外界更多的联结,白泉的商贸发展史由此展开。十字街便是例证。
十字街形成于宋宝庆年间,因由直横两条街交叉成“十”字而得名,清末民初时最为鼎盛,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期,这里仍是定海东部乡村主要的商贸交易中心。
时光倒流至民国年间。十字街的青石板下奔流着潺潺溪水,水声时而密集,时而舒缓。屋檐上的露水顺着黑色的瓦当滴落,击打在路侧青黑的鹅卵石上,溅出了细细碎碎的水花。三岔路口油条大饼店卸下排门的声响打破了凌晨的静谧,炸油条和烙饼子的香气弥散在湿漉漉的空气中。
街道逐渐苏醒。泰昌糕饼店门口围着一圈挑着担的男人,扁担两头是竹编大箩筐,上覆圆簸箕。他们是走街串巷的流动商贩,人称货郎。他们一早从邻村赶来拿货,豆酥糖、色子糕、桃仁糕、雪片糕……他们在簸箕上出些样,其余糕放入箩筐,挤出十字街拥挤的人群,沿白泉主河的乡道走向四邻八舍。
这家由白泉金星村章家太公创办的糕饼坊,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如今的十字街像一段沉默的时光轴,仍缓缓铺展着它曾经有过的辉煌。它更是一种精神图腾,引领着一代代白泉人根植崇商思变的传统理念。
与白泉人善于经商一样源远流长的,是当地推崇的宗祠文化。余氏宗祠位于黄杨尖山西北麓,是清康熙年间余氏后人为纪念先祖余天锡而修建。位于繁强村的王氏宗祠,无论规模还是雕饰效果,都在当地名列前茅。位于潮面村的赵家宗祠,建于清末年间,由赵家族人赵德润出资修葺。一座座宗祠,是一个个家族的流水席,迎来送往一代代的同姓人。
此刻,白泉岭水库平静、浩渺,初秋的白雾氤氲水面,仙境般的迷离。白琵鹭轻巧掠过,翅膀与水相拥,长啸,似最深情的告白。
白泉有泉,潺潺意不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