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隆教寺,多了一道照壁

  □赵利平

  隐在茂林修竹下的隆教禅寺,这时没有香客,只有我们几个人。

  深秋的阳光越过灰色的屋顶,穿过飞檐翘角上雕着的几只脊兽,落在一株硕大的桂花树上,满树的金桂瞬间透明。

  我把这株桂花树想象成时间之树,它在这里等我已有一千多年了。 

  隆教寺,始建于五代后汉乾祐二年(949),原名”降钱寺”。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朝廷赐额“隆教寺”。论历史与不远处的普陀山寺院相差并不多。

  舟山群岛多佛教寺院。我一直以为缘起于海岛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居于海岛的先民们与海搏斗,以渔为生,刚烈的打鱼杀生与海洋人生的无常,必然要寻求心理寄托。

  隆教寺除了这层普遍性的意义之外,更承载着舟山海洋文化的独特底蕴。

  至治元年(1321)十二月,杭州净慈寺,一位僧人在寺院外等候,雪花点点滴滴落在灰色的僧衣上。看见远处的人影,他大声喊了起来:“来了,来了。”

  那僧人是祖瑛法师,那来者是书法家赵孟頫。这是一次历史性的会面,意义并不亚于王羲之在浙江绍兴兰亭以文会友写下《兰亭集序》。

  赵孟頫是因为祖瑛法师即将赴昌国州隆教寺任主持,而从湖州专程为老朋友送行的。感怀于朋友即将远行,赵孟頫挥毫留下《送瑛公住持隆教寺疏》。我不懂书法,据了解,该帖是我国几百年来行书爱好者经常仿照临摹的,现原迹仍在,收藏于天津博物馆。

  这故事已听说好多年了。如今再去隆教寺,我惊喜地发现前寺前多了一道新照壁。照壁上刻着赵孟頫那篇疏的全文。

  当寺院里的时间之树再长七百年,再长一千年,这照壁对后人来说就是文物。更重要的是,这照壁让中国大书法家赵孟頫和祖瑛法师与舟山的文化联系,有了可观可感触的载体。

  我一直以为舟山不缺丰富多彩的海洋文化资源,缺的是让这些资源生动起来的手段和载体。

  看不见的文化,看见了载体,才是能感知的文化。

  隆教寺的那道照壁,让躺在历史文化堆里的赵孟頫、祖瑛法师,一下子站了起来。

  我盯着这道照壁,细细地品味着。深秋的阳光笼罩着我,沉沉响起的梵音萦绕着我,远处的桂香包围着我。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海潮 文艺
   第03版:国内外新闻
   第04版:要闻
露营海岛
烽火墩和龙潭的激活
隆教寺,多了一道照壁
有泉意不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