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普陀记者 刘慧静 通讯员 谢建娜 屠一帆
编制一系列站高谋远的规划、保障一批影响深远的项目用地需求、开展一系列求真务实的改革创新、实施一些实实在在的民生项目……每一项工作顺利推进的背后,都烙印着普陀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发展的坚实脚步。
今年以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普陀分局(下简称“普陀分局”)精准把握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牢固基础、谋求长远的工作思路,以全面提升自然资源综合管理水平为主线,高质量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围绕“现代海洋产业新高地、现代品质海岛大花园、现代社会治理新样板”的发展定位,为普陀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全力寻求突破
坚持改革创新
按照省市改革工作要求,今年以来,普陀分局紧紧围绕“走在前、开新局”目标定位,全面发力求突破,凝心聚力促提升,积极探索普陀自然资源和规划领域改革创新的特色之路,亮点工作层出不穷。
今年10月,舟山市(普陀)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成功入选国家级海洋生态修复项目,获得3亿元中央财政资金支持,成为全国获得支持的16个项目之一。
该项目主要实施舟山岛东部海岸、海滩、海域三大生态修复工程和海洋智治能力提升工程,通过沙滩岸坡修复、生物栖息地修复、贝藻礁修复等手段重塑海岸带生态系统完整性、提高海洋生物多样性,同时提升海灾监测防治、海漂垃圾智理和跟踪监测与效果评估能力,构建由海向陆完整的海洋生态保护体系。
今年11月,在普陀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实施方案和实施意见出台后,普陀区东极镇东福山大树湾地块作为首宗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地块以613.2834万元的地价顺利成交。
“该宗地块的成功入市是践行‘小岛你好’海岛共富行动的生动实践,有利于进一步盘活农村闲置低效用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城乡要素流动,助推美丽小岛建设。”普陀分局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
近年来,普陀分局国土空间数字化改革取得持续性进展。完成了“小岛你好”海岛共富行动的庙子湖岛、东福山岛、白沙岛、葫芦岛等岛屿及其周边海礁实景三维数据生产,涉及面积18.8平方千米,“数字普陀”国土空间数字底座不断完善应用,基础测绘、普查工作成效显著。今年12月,普陀分局被评为全省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普查工作成绩突出集体。
强化规划引领 优化空间布局
国土空间规划是可持续发展空间蓝图的支撑,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
今年以来,普陀分局积极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规化体系,绘制多规合一“一张图”。
今年9月,《舟山市普陀区乡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下简称《规划》)完成公示。《规划》明确了普陀区各镇、街道和功能区到规划期末的发展目标和定位,明确了城乡空间的功能布局、用地性质、发展结构、交通路网、公共配套及城市风貌等内容,为下阶段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奠定规划基础。
“我们将重点落实对详细规划的指导要求,明确刚性管控和约束性要求,同时保持规划弹性,加强上下联动,提高规划落地性。”普陀分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23年分局共完成泗湾、蚂蚁岛、虾峙镇等9个重点区块的控规批复,共涉及规划面积2517.6亩,有效保障沈一小、普陀医院扩建项目、蚂蚁岛青少年研学基地等项目落地。
普陀分局还指导配合镇街道全面推进“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2023年全区共有13个行政村启动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其中蚂蚁岛村、白沙港村、塘头村、葫芦村4个村的村庄规划已获得批复。
此外,普陀分局还积极开展各类自然资源专项规划,《浙江普陀中街山列岛国家级海洋公园总体规划》、《森林防火规划》等均已完成评审。
高效集约用地 保障项目建设
自然资源是发展之基、生态之源、民生之本,发展离不开土地资源支撑。今年以来,普陀分局高效利用土地资源,通过高质量实施“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等攻坚行动,不断强化用地报批,加大创新要素供给,探索走出一条以自然资源高效利用来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普陀区南溪山废弃采石场位于滨海公路螺塘线西侧,背山临海,环境优越,集海岛风光和海洋文化于一体。通过土地整治再利用,10.8公里的螺塘线焕然一新,沿途渔家村落、休闲海滩、特色民宿等景致串珠成线,成为全省首批“十大最美农村路”。
今年2月,普陀区与那云集团签订协议,将在南溪山废弃采石场原址打造星辰大海上的天空之城酒店,项目总投资22亿元,意向总用地约500亩,该项目设计方案目前已通过评审,将在近期动工建设,建成后的“深坑酒店”将成为舟山文旅的又一重要标志性建筑。
据统计,普陀现已完成西白莲绿色海工装备制造及运维基地、桃花环岛公路一期等重点产业、民生项目农转用批次11个,涉及新增建设用地776亩,完成各类林地占用审批49个,累积审批林地永久占用559亩。
数据显示,普陀现已完成万洋预制菜产业园、东白莲华泰石油油品储运一期二阶段项目、沈家门一小扩建工程等41宗国有建设用地供应,总面积1472.57亩、总出让金5.92亿元;完成海域使用权挂牌8宗,海域使用面积3120亩;完成批而未供消化655亩、存量建设用地盘活685亩、低效用地再开发691亩、闲置土地处置305亩,全年超额提前完成考核任务,集约节约用地水平进一步提升。
深耕“双长制” 擦亮生态底线
近期,普陀区登步岛约55亩的余家岙地块完成了互花米草根部覆膜施工,通过透光率低、密封性好的黑色塑料薄膜遮盖刈割后的互花米草残茬,抑制其光合作用、有氧呼吸等致其死亡,密闭遮阴时间将持续180天以上。
“除治前的滩涂几乎被互花米草侵占,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登步岛管委会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自普陀区实施互花米草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以来,他们积极行动、主动作为,深入推进除治工作,为防止互花米草二次入侵,明年4月将通过种植秋茄、碱蓬草等生物替代的方式完成互花米草综合治理,修复滩涂湿地环境。
今年以来,普陀提站位、重实效、强保障、抓落实,全面推动林长制、田长制走深走实,以扎实的成效守护耕地、守护绿水青山,不断厚植建设现代海洋城市绿色发展底色。
持续推进绿色普陀建设,“林长制”工作卓有成效。普陀区出台了全市首个《关于进一步加强林地占补平衡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也是全市首个与淳安县签署3年6000亩补充林地库指标异地交易协议,为扎实推进林地占补平衡打开了新局面。同时,今年新实施新增国土绿化面积235亩、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2400亩、完成互花米草除治3730亩;成功创建东极镇1个省级“森林城镇”,六横镇平峧村、桃花镇公前村2个“一村万树”示范村,确保全区森林覆盖率稳定在44.66%。
耕地违法“零新增”,“田长制”工作落实到位。2000亩“百千万”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工作、300亩垦造耕地计划已基本完工,187.596亩耕地进出平衡面积基本恢复,5个新增耕地违法图斑已全部整改完成;红卫盐场等四个旱改水项目指标已全部入库备案。
全面加强生态保护修复,自然环境持续改善。普陀全年共治理完成6处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紧盯森林防火、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等重要安全领域,全年自然资源领域安全事故零发生。
此外,普陀分局还将依托省“大综合一体化”平台,深入开展执法检查、事件处置、协同指挥等工作,全年累计开展“双随机”检查39次,专项检查5次,参与部门协查协办9次,协同率为100%。
本版图片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普陀分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