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新五大成果 勇攀强港高峰

  □记者 沈晏 通讯员 胡晓

  穿梭不停的巨轮、高空起舞的吊臂、望不到边的集装箱……冬日艳阳下,港口这张舟山“金名片”,经时间洗礼愈发锃亮,火热更甚,逐梦世界一流强港的步伐铿锵。

  开局关乎全局,起步决定全程。在即将走过的2023年——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市港航和口岸管理局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坚持马上就办、真抓实干,聚力攻坚三个“一号工程”、“五大会战”等重点工作,有力推动港航经济高质量发展,当好世界一流强港建设的“主力军”。

  短短一年,诸多引领性的成果涌现,不乏全国首创、全国第一。从中提炼出五大成果,见证着市港航和口岸管理局锚定世界一流强港目标,攀强赶超与自我跨越。

  新的一年,市港航和口岸管理局劈波斩浪起新航,将以更多丰硕成果照亮新的征程。

  成果一

  水运投资连续3年全省沿海第一

  【近景】

  今年10月,宁波舟山港六横港区东白莲岛油品码头工程完成交工验收,为东白莲油品储运工程投产夯实基础,也意味着我市新增2个万吨级码头泊位。

  该项目地处普陀区虾峙东白莲岛的西南岸线,由西北至东南依次新建15万吨级油品泊位、3万吨级油品泊位和0.5万吨级油品泊位及相应的配套设施。该工程于2020年11月开工,2023年1月完成码头水工结构施工,8月码头安装工程通过交工验收。

  项目投产后,将成为六横港区第二个15万吨级油品码头泊位,可有效缓解区域成品油供需矛盾,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助推舟山大宗商品储运中转加工贸易中心建设。

  【全景】

  2023年,市港航和口岸管理局大抓项目勇攻坚,大力开展一流强港重大项目“比、学、赶、超”立功竞赛活动,落实重点水运建设项目“日跟踪、月督导、季通报”机制,掀起港口建设新高潮。我市水运投资连续3年全省沿海第一,2023年完成135.8亿元,占全省年度水运投资一半以上;建成海港中奥油品、东白莲油品等项目,新增万吨级泊位9个,占全省70%;佛渡集装箱、六横LNG、条帚门航道扩建等重大项目启动建设,其中小洋山北集装箱项目全面开工,实现长三角港航一体化重大突破;会同嘉兴完成鱼腥脑航道建设,打通海河联运快捷通道;完善“两干三纵六横”航道网络,保障浙江、支持上海、服务全国。

  成果二

  创新全国首个江海直达“运力池”

  【近景】

  今年8月,在老塘山中转三期码头,满载货物的“江海直达19”船启程前往江西九江,开展“直达配送”服务。该船所装载的1.2万吨进口玉米均来自在三期码头接卸的巴拿马籍散货船“四重奏”轮,该轮在码头完成了7万吨进口玉米的全卸作业。此次全卸作业和江海直达配送服务由江海直达“运力池”平台组织,这是该平台首次实行进境粮食“全卸+直达”配送,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提升效率。

  “以往载有进境粮食的国际航行船舶在老塘山中转减载部分粮食后,还需将剩余货物经其他港口转运至长江沿线腹地,物流效率受到一定影响。”老塘山中转码头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全卸+直达”新模式加持下,国际航行船舶装载的进境粮食可直接全部过驳至二程船,由“运力池”进行直达配送服务,有效减少转运环节。转运环节的减少,进一步降低了货物损耗,缩减了企业物流和时间成本。

  以“船港货”一体化运营为目的,我市创新并改进全国首个江海直达“运力池”,集中配航线、配货物、配码头,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目前已吸引12家企业入驻。这不仅仅是船东、供应链、启运港和目的港的共赢,更增强了江海直达船舶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保障国家大宗商品战略物资运输,服务“长江经济带”建设。

  【全景】

  2023年,市港航和口岸管理局围绕做大做强江海联运全产业链,高效谋定快动,全力克难攻坚,着力提升江海联运服务中心能级。打通荆州、宜昌和万州等物流节点,江海联运业务纵深至长江上游,实现江海联运长江全域覆盖。新开通岳阳、九江航线,中游直达航线增加到7条,武汉、岳阳实现准班轮经营。创新江海直达“运力池”经营模式,全年累计完成货运量233.55万吨,较年度100万吨目标实现翻番;成功争取江海直达船舶检验权,新投用船舶6艘,船队总运力扩大到14艘;“江海在线”迭代升级,实现运力池货物统一发布和配送、堵港船舶快速疏港,与重庆万州港、湖北宜昌港数据互联共享,覆盖沿江主要港口,平台获评浙江省智慧城市促进会智慧城市建设十年最佳实践等荣誉。据统计,2023年全市江海联运量达3.2亿吨,同比增长4.21%。

  成果三

  海事服务品牌创多项全国第一

  【近景】

  今年8月24日,在衢山临时锚地,新加坡力拓公司双燃料散货船“库克山”号完成保税液化天然气(LNG)、保税燃料油加注以及物料补给。在15个小时的加注作业中,中石油国际液化天然气加注有限公司舟山分公司的LNG加注船,为“库克山”号加注保税LNG0.22万吨。这意味着国内首单港外锚地保税LNG试点加注业务在我市落地,也标志着舟山成为国内首个具备港外锚地LNG加注服务能力的港口。

  此次衢山临时锚地散货船“船对船”LNG加注,将输气地点从港口移到海上外锚地,提高了加注的灵活性和经济性。中石油国际液化天然气加注有限公司舟山分公司总经理王建华表示,对国际航行船舶而言,在外锚地加注能大大节省船舶吨税、引航费和靠泊费等。以“库克山”号为例,该船舶日租金8万美元左右,舟山“外锚地服务区”开启后,该船舶无须绕行他地加注,起码能为船东节省1天租金。

  【全景】

  聚要素、优服务、提质效,在这一年里,海事服务能级持续提升。全国首创海事服务统计体系,获评2023年浙江自贸试验区第一批省级制度创新成果案例;船加油量、船舶维修、物料供应、船舶交易规模稳居全国第一,其中船加油量跃升全球第四;突破国内首单港外锚地散货船LNG、海上集装箱船生物燃料加注,成为全国首个具备多种清洁能源锚地加注服务能力的港口;投运小干岛海事服务产业园及公共保税润滑油基地一期,开工建设国家级船员评估中心、国际船东商会大厦等一批标志性项目;突破秀山东锚地夜间供油,单月供油量提升40%以上。成功招引今标船务、兴顺智慧等头部海事服务企业注册落地。2023年,海事服务总产出突破500亿元,同比增长20%。

  成果四

  口岸开放创历史纪录

  【近景】

  今年10月,普陀山机场对外开放通过国家验收,成为浙江省第五个航空口岸,标志着舟山口岸插上“翅膀”,从单一的水运口岸发展成为海、空一体的综合性口岸。

  对外开放是舟山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口岸开放是舟山跨越发展的潜力所在。从1987年正式开放以来,舟山水运口岸开放面积从最初的0.44平方公里发展到现在的1457.3平方公里。近年来,大量国内外货物在舟山登陆进入中国市场,舟山港域的重要性与战略地位凸显,2023年,货物吞吐量突破6.5亿吨,同比增加4.17%。

  舟山的口岸开放不止水运口岸。市港航和口岸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申报航空口岸,建设国际空港,开通国际航线,能有效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提高舟山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对加快推动建设现代海洋城市、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大有裨益。

  【全景】

  2023年,浙石化、新奥LNG等6个项目和普陀山机场航空口岸正式对外开放,新增口岸开放面积112.5平方公里,成为省内第5个空港口岸,舟山海港口岸开放面积及口岸监管点居全国水运口岸首位,创造同一口岸“半年两验”历史纪录。

  成果五

  港口一站式服务创新集成

  【近景】

  只需打开网站,登录账号,填写“一张表”,曾经复杂的口岸申报便能“分分钟”搞定。

  面对发展新形势,聚力于解决企业反映的“夜间船舶无法及时离港、跨区域业务办理不便捷、部门间数据共享不足”等新难点、新热点,2023年,我市谋划已久的“智慧化一站式口岸监管服务平台”正式上线,通过打破部门壁垒、优化办事流程,推动口岸智慧监管再升级、口岸通关再提速、企业服务更显著、监测感知更精准。

  “一张表”模式,是平台的核心体现。通过对各口岸单位申报事项进行分解重构,实现“一张表”办理多跨业务,解决企业多头申报问题。如“船舶进出境一张表”,整合了运输工具、边检船情等申报项,企业由登录3个系统录入565个数据项,简化为1个系统录入331个数据项,办理时间由1小时缩短到30分钟以内。

  【全景】

  强化数字赋能、突出改革引领,我市持续优化口岸营商环境,助力港航口岸事业发展。2023年,舟山港口一站式服务创新集成,打造“智慧化一站式口岸监管平台”,集成江海联运、海事服务等200项服务,实现口岸报关业务项、常用服务项100%一站办理。“一站办理、一表申报”特色获省交通运输厅高度肯定,写入省深化世界一流强港建设改革意见;开辟无人机海上进口煤炭送样专线,放行时间提前1.5天;建立马迹山港区大宗商品智慧监管应用场景,实现铁矿石数重量自动生成;实施鼠浪湖码头“现场+远程”智慧查验、分类监管,通关时间压缩70%……口岸监管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国船舶通关效率最高口岸地位进一步巩固。

  本版图片由市港航和口岸管理局提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综合新闻
   第04版:新闻聚焦
   第05版:舟山关注
   第06版:舟山警察
   第07版:国内外新闻
   第08版:国内外新闻
上新五大成果 勇攀强港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