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之
今年1~11月全市平均雨量比常年平均降雨量偏少28.2%,目前全市饮用水水库蓄水率已低于35%。我市日前召开的新闻发布会称,明年春节前我市城乡居民的供水基本能够正常保障,海岛地区目前供水平稳,但如果后续旱情加剧,将以居民生活用水、医疗电力等民生用水为先保障,限制“两高一剩”企业、建筑业和绿化的管网用水,并进一步限制游泳和洗浴场所管网用水。一旦启动抗旱二级响应,将对供给居民的管网水进行分时限供(据《舟山日报》12月9日报道)。旱情之下,舟山大小水库日趋见底,方方面面将渐次受到程度不同的影响。如何建设节水型城市,这道必答题再度摆在了人们面前。
全球缺水 海岛尤甚
假如没有大陆引水工程的有力保障,居民家中的自来水恐怕早就断流了。也正因生活中“不缺水”,虽然旱情已持续数月之久,但很多人还浑然不知。甚至于,有人认为舟山有了大陆引水工程,就再也不怕干旱了。这种错误观念,显然有碍于节水型城市建设。
大陆引水工程确实发挥着积极作用,尤其可以使本岛居民生活用水无忧。但是,管网触角远未实现四通八达,并不能全面保障海岛用水。就如普陀的虾峙岛,因周边小岛的用水需求激增,饮用水水库在8月份已没有可供水量,一直依靠船装水解决岛上生产生活用水。
而就算每一座离岛都接通了大陆水,干旱之时也同样难保供水充足。说到底,水资源短缺是个全球问题,而我国也是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具体到浙江,则属于国际公认的中度缺水地区。“源头”尚且缺水,指望大陆引水工程能够大包大揽解决海岛用水问题,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正如一则公益广告所言,再不节约用水,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建设节水型城市,就要有放眼全省、全国乃至全球的大视野。水资源有限,每一处多耗一点就会累积成惊人的资源浪费,而每一处节省一点,也会汇聚成显著的节水成效。海岛地区蓄水能力相对有限, 降水少容易水库见底,降水集中又要排水入海,因此更需要厉行节约。除了干旱严重时期采取非常措施,常态下也同样应该注重节水,这样才能养成节水习惯、提升节水效能。
多措并举 综合节水
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几乎时时处处离不开水。从某种意义上说,高品质生活也需要用水涵养。不说别的,光是不让洗澡,就会让很多人感到难以接受。因此,倡导节水,应在满足人们用水刚需的前提下进行。只有这样,节水才不会与现代生活不相兼容,从而得到全社会广泛响应。
有道是,智慧在民间。用淘米洗菜的水浇花,用洗衣拖地的水冲马桶,诸如此类的节水方法只需举手之劳而并不影响生活质量,大可以积极推广。只不过,除了观念引导之外,还需用好的制度来促进。比如,可以在科学测算、公开听证的前提下实行家庭用水阶梯水价,让节水者得实惠,让耗水者多买单,以此引导更多人惜水节水。企业是用水大户,同样可以在保供水的同时分行业制定阶梯水价,从而在推动节水的同时减少污水排放。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应该是第一节水力。技术节水堪称“无感节水”,换一个节水龙头、换一支高压水枪就能用最少的水,把手洗干净、把车冲干净,何乐而不为?提高废水净化效率,促进非生活用水循环利用,更是善莫大焉。或许有必要像强制推行电动自行车新标准一样,通过地方性立法来大力普及节水器具,畅通从研发、销售到使用的绿色通道。
建设节水型城市,机关事业单位必须率先垂范。不但要在推广节水器具上作好示范,还要在行为规范上做出样子。现实生活中常见“行为分裂症”,一些人在家里用水斤斤计较,而到了单位却变得大手大脚。对此,理应切实加强教育引导和有效监管,使节水成为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文明习惯。
着眼全局 构筑水网
每当干旱时总要强调节水。那么,在降雨量偏多的情况下,还需要节水吗?回答应该是肯定的。东边日出西边雨,旱涝不均是常见现象,一时一地丰水并不意味着水资源全时富余、整体富余。着眼全局,更应通过蓄水、调水来平衡余缺,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均衡配置。
集中降雨时水库不堪重负,但刚刚把水排掉旱季却开始了,这是常见的尴尬现象。定海在水利工程建设中通过在水库之间修筑渠道,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水资源异地调度,减少了水库在雨季的放水现象。如能在更大范围推行这一做法,在海岛水库之间“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必能产生可观的蓄水节水效能。
大陆引水工程至今为止还是一条单向输水管道,也就是将大陆水先引到定海,再分流到相应区域以解海岛用水之渴。那么,能否变单向输送为双向互通?也就是说,遇到舟山降雨充沛时可以“寄存”到引水工程,甚至反哺大陆水网。这样一来,就有望在丰雨季减少向大海排水,最大程度地涵养宝贵的水资源。
多年来,为了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问题,我国积极实施南水北调战略,业已取得了减少洪涝灾害、满足用水需求的显著成效。舟山电力早已加入全国电网,可以通过“上网”调节余缺。舟山建设节水型城市同样应该有大视野,在实施大陆引水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入全国水网,从而彻底改变“孤岛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