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仁
瓜菜新品种不仅有颜值担当,更有营养加持,一旦推广开来想必既能刷新百姓餐桌、又能充实菜农腰包。
橙色肉系列小西瓜、乳白色的水晶番茄……在日前举办的2023年瓜菜新品种展示示范会上,72个新品种瓜菜集中亮相,令人有目不暇接的惊喜感(《舟山晚报》5月30日报道)。据了解,这些瓜菜新品种不仅有颜值担当,更有营养加持,一旦推广开来想必既能刷新百姓餐桌、又能充实菜农腰包,从而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展示的新品,毕竟还不是批量的产品,越是馋人就越让人心急。最近西瓜上市,每每给母亲买瓜总要尽量挑小的,即便如此还得“害”老人家辛辛苦苦吃上好几天,如能买到爽甜可口的新品“迷你瓜”就好了。其他的瓜菜也该既增营养又“瘦身”,让小家庭一顿吃掉无须冷藏。可是,这些可爱的瓜菜新品何时能成为大众菜呢?
研发新品固然难,而推广新品也不易。要想动员农民种新品,除了难在改变旧习惯、学习新技术,还难在打消他们“万一种不好”“万一没人要”等风险顾虑。而即便有农民种了,如果形不成规模效应,马大嫂们是否接受“怪模怪样”的新奇瓜菜也是个未知数。螃蟹大家都爱吃,但第一个尝螃蟹的人需要多少勇气!从某种意义上说,推广真的比研发更重要也更费劲。
72个瓜菜新品种,只要有一半推广开来就足以让千家万户的餐桌变个模样,从而在提升人们生活品质的同时促进农户共同富裕。而假如不能成为流行的商品,再好的新品也只是样品,科技就无法转化为“第一生产力”,反过来又会削减持续研发的动力,使农业高质量发展举步维艰。因此,有必要将更大的力气花在推广上,让科技更快更好地释放效能。只有这样,才能加速良性循环。
推广瓜菜新品,政府的“菜篮子工程”责无旁贷。商贸部门利用“大客户”身份给农户下订单,就不难调动“种”的积极性。而凭借健全的菜篮子直供网点,更不愁“卖”的渠道。只要瓜菜新品果真是好东西,消费者尝到甜头之后自然会“喜新厌旧”,进而带动农贸市场、商场超市、线上配送从善如流。如此,农户“不待扬鞭自奋蹄”,瓜果蔬菜的迭代升级也就悄然完成了。
问题在于,未经市场检验的新品瓜菜是不是真的好?比如,外地种的好东西,到了舟山是否会出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情况?比如,是否会出现营养进一步口味退一步的现象?再比如,成本是否会高得让人觉得不划算?可见,市场推广难免风险。
那么,就应该通过制度创新,形成从科研到市场的一条龙闭环管理,进一步完善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并植入保险机制为市场风险兜底,让新品瓜菜具有足够的活力进入绿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