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有险必救是海洋文明的一抹亮色

  □劳仁

  毫无疑问,奖励的制度化、规范化,有助于涵养、弘扬有险必救的海洋文明。

  近日,浙东经济合作区第二十六次市长联席会议开幕。会上,《浙东经济合作区渔船互救奖励资金管理办法》已通过最新一轮修订并正式实施,参加跨市海上渔业抢险互救的宁波、绍兴、舟山、台州、嘉兴等浙东五市所属渔船,今后参与海上抢修救助将获得标准化奖励,比如每救起一人奖励1.5万元(《舟山晚报》6月1日报道)。毫无疑问,奖励的制度化、规范化,有助于涵养、弘扬有险必救的海洋文明。

  舟山渔民救援遇险船只、人员,大家对这样的新闻早已司空见惯。不管在哪一片海域,也不管遇险者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只要遇上险情就会全力施救,这在舟山从来如此,堪称“宛如平常一段歌”。

  81年前,“里斯本丸”号沉船事件中,198名东极渔民下海救起了384名英军战俘,岛上民众还在日军搜捕中冒着生命危险将其中3人掩护下来。当时的渔民就说,有险必救是舟山渔民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传统。英雄已经作古,但这股英雄气一直延续至今。随着舟山渔船越来越多地驶向深蓝,任劳任怨、奋发图强,无私无畏、有险必救的精神风貌也广为传播,这有利于向世界表达善意、传播友谊,为促进“一带一路”贡献民间力量。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传统的形成、精神的养成终究也有源头。遥想当年,向大海讨生活的过程中充满风险和血泪,可谓“三寸板内是娘房、三寸板外见阎王”,渔船互救也就是自救。如今,钢质渔船驰骋远洋,捕捞作业的安全性今非昔比,但经过千百年的积淀,生命至上的共识、有险必救的习惯早已升腾为一种舟山精神,并且从大海延伸到整个社会的角角落落。

  生命是无价的,再多的钱也换不来一条鲜活的生命,1.5万元奖金也不是人们去冒险救人的原因。建立渔船互助奖励制度,是为了形成鼓励有险必救的鲜明导向,让这种活的精神在新时代不断延续下去、弘扬开来。真金白银的奖励以及不遗余力的宣传表彰,有助于让“好人有好报”成为看得见的常态,形成崇尚英雄、争当英雄的热潮。

  建设现代海洋城市,除了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还需要人们养成海洋气质、提升海洋文明,两者应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渔民兄弟有险必救的传统中,蕴含着同舟共济、勇敢担当、无私奉献等丰富的精神元素,将之升华为具有舟山辨识度的城市性格,必能释放出推动文明进步、跨越发展的蓬勃力量。

  有险必救是海洋文明的一抹亮色,是塑魂树人的宝贵能量。舟山已创成全国文明城市,但文明创建永远在路上,且越往前走,“人”的提升越是关键,这是创建更高水平全国文明城市的软实力所在。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为您服务
   第04版:融媒
   第05版:健康
   第06版:关注
   第08版:财经
   第09版:情感倾诉
   第10版:时评
   第11版:新闻时空
   第12版:广告
有险必救是海洋文明的一抹亮色
“一站式”办案机制更好保护未成年人权益
救援“神器”不可少,安全防范不可缺
“打开围墙”更要“打开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