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海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乡村文化生活十分单调匮乏,那时看露天电影,就成了孩子们的一大乐趣,当然大人们也不例外,同样也是一种文化享受,一道精神大餐。
小的时候,经常去部队大操场看露天电影。那个时候,六横岛驻军,团部设在峧头坦岙村,离我们家不远,步行10分钟就可到达团部的大操场了。团部的大操场,一个星期放一次电影,有时候两次。周围的群众知道部队大操场有电影了,赶快放下手中的活,或赶紧吃晚饭,急急匆匆地赶往电影场。
我的父母亲为了不影响干农活,很少看电影,他们要干完活才能回家吃晚饭,我是个孩子不敢提早吃饭的。有时候为了看电影,我干脆不吃晚饭就赶往电影场,等看完电影,回家后背着父母亲偷偷吃晚饭,有时干脆饿着肚子睡觉了。
那时候看电影时,老百姓会自觉地让出中间一大块空地给解放军,碰上了老百姓特别喜欢看的电影片子,部队首长叫放映员连夜再放一次给老百姓看。有时下雨天,只好在礼堂内放给解放军看,老百姓看不了,到了第二天,天气好了,在大操场专门给老百姓补放一次,消息一旦传开,路途遥远的龙山、五星、双塘乡村的老百姓也会翻山越岭地赶过来看,真是军爱民,民拥军,军民一家亲啊。
当放映机开始转动时,喧闹的场面一下子变得寂静了,大家的目光齐刷刷投向了银幕。那时候放的电影以战斗片和侦破片居多,《铁道游击队》《地道战》《上甘岭》《古刹钟声》《神秘的旅伴》《南征北战》《白毛女》……小伙伴们的心情随着子弹的呼啸声、随着嘹亮的冲锋号声,忽而深重紧张,忽而轻松欢乐。
看露天电影,最怕老天爷的捉弄。有一回,电影正放到精彩处,突然,“轰隆隆,轰隆隆”的雷声,一声紧挨着一声,接着,哗啦啦地下起了瓢泼大雨。大伙儿慌乱起来了,呼儿唤娘乱成了一锅粥。我拼命地奔跑着,赶到家里,浑身湿淋淋的成了落汤鸡。
第二天晚上,部队会专门放一场给老百姓看。那时我心里念着:“解放军叔叔真好。”
看露天电影,也会发生一些令人可笑的故事。记得一次放《白毛女》,大坏蛋黄世仁欺压穷苦百姓,逼得喜儿走投无路,躲进深山老林,成了“白毛女”。看电影的几个小孩子恨死了黄世仁,当银幕上再次出现黄世仁时,他们把小石子狠狠地扔向了黄世仁,却遭到了大人们的一阵骂声。那时,我们这些小孩很疑惑:电影是怎么搞出来的?活灵活现的人是怎样进入银幕的?
时光荏苒,如今露天电影,已成了我们这个年代出生的人,童年回忆中特有的一段经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