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探寻东西部协作的“舟达经验”

田头加了点“辣”永宁镇高山蔬菜价格“噌噌”涨

  □记者 张莉莉 通讯员 杜知明 王世挺/文 记者 张磊/摄

  编者按

  2018年,舟山与四川达州跨越山海,共同奏响了东西部协作的“交响曲”。5年来,舟达两地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加快高质量发展,一个个“山海之盟”不断落地,一个个“山海样本”备受关注。在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际,“我们这五年”舟达东西部协作五周年融媒采风行动启动,舟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前往四川达州,走进菜地茶园、学校医院、企业项目……倾听两地干部群众“双向奔赴”的舟达故事,探寻5年来东西部协作的“舟达经验”。

  “两分地的辣椒,卖了800多元,比以前涨了近三倍呢。”说起今年地里的收成,四川达州万源市永宁镇长石社区农民赵有群笑开了花。

  土地“身价”为何能够“噌噌”涨?这一切要从舟山达州东西部协作项目——万源市高山蔬菜分拣中心开始说起。

  今年10月中旬,记者走进万源市永宁镇,一探土地升值背后的奥秘。

  菜种多了却挣不到钱,分拣中心解后顾之忧

  位于海拔700米的万源市高山蔬菜示范基地,耕地连绵成片,负责人李芳站在平整的田垄间,指导农民种今年的第二茬蔬菜。

  江苏人李芳是蔬菜种植大户。去年,在浙江(舟山)驻达州帮扶工作队的牵线搭桥下,李芳在万源市永宁镇投资了蔬菜基地。

  万源处在我国三大富硒带之一,天然的地理环境优势赋予了当地蔬菜口感好、品质佳的特点。又因海拔高,蔬菜成熟期较晚,能够实现错季上市。李芳一来到这里,就被当地的自然条件所吸引。

  坐拥如此优势,犹如怀抱着聚宝盆,然而,当地农户却挣不到钱。

  “老百姓不敢种,种多了,自己吃不完,想出去又找不到销路。”万源市永宁镇党委书记李澳告诉记者,长期以来,镇上的蔬菜产业一直以农户自产自销为主,产业效应难以形成。

  “要让老百姓放心大胆种,首先要帮他们解决存储、销路等后顾之忧。”万源市委常委、副市长,浙江(舟山)驻达州帮扶工作队干部丁夏浦说。针对调研过程中发现的这些痛点,工作队给出了破题办法——投资建造万源市高山蔬菜分拣中心,做到统一收购、储存、售卖“一条龙”服务。

  “今年第一茬种了辣椒和四季豆,目前,辣椒收获了4000多斤。”李芳承包的高山蔬菜示范基地约有13.33公顷,体量大,产量自然就高。

  不过,即便产量再高,李芳也不怕。他的底气正是来自今年正式投用的高山蔬菜分拣中心。

  记者走进分拣中心,里面整齐码放着许多刚从农户地方收来的蔬菜。“分拣中心统一收购农户的蔬菜,做到收购、储存、售卖一条龙服务。”万源市供销联合社主任陈守红说。

  分拣中心和农户签了保底价收购协议,正常情况下按市场价销售。市场价过低时,分拣中心会按保底价收购,避免出现菜贱伤农的情况。

  有了分拣中心来兜底,不管是李芳这样的种植大户,还是散户农民,都可以放开胆子种地,不用顾虑储存、运输和销售问题了。

  目前,万源市高山蔬菜种植面积已超166.67公顷,带动了1500户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增收,今年还计划新增133.33公顷。

  田头加了点“辣”,两分地的菜竟卖了800多元

  接过几张百元大钞,68岁的赵有群还是有些不敢相信,“两分地的菜竟然能卖800多元?”

  赵有群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一亩地=1000斤玉米=1500多元。”这笔账是老赵几十年种地积累下的经验。当听到长石社区党委书记陈益秀说,玉米改种小米辣能挣更多钱时,他不怎么相信。

  但看陈益秀说得笃定,老赵半信半疑,试着拿出了两分地种上了小米辣。

  前段时间,小米辣到了收获季,共收了200多公斤。老赵以4.2元/公斤的价格卖给了分拣中心,拿回800多元。“这样的话,一亩地就有4000多元嘞。”老赵越算越高兴。

  土地身价翻倍,得益于浙江(舟山)驻达州帮扶工作队送来的“金点子”。

  “村民种蔬菜最大的问题就是缺技术、缺理念。”柏树坝村党支部书记刘德勇对记者说,村民习惯了种玉米、黄豆等传统品种,收益并不高。

  “没有好品种,土地变不了现,利用不起来。”老赵的感叹道出了当地蔬菜种植面临的窘境。

  要让土里长出“金子”,还得从改变种植理念开始。

  专业的事还得让专业的人来做。浙江(舟山)驻达州帮扶工作队在多次走访调研中,把当地农户与引进来的专业种植大户拉在一起,探讨出路。

  李芳到了万源以后,除了种植适合当地的蔬菜种类,还引进了价值更高的新品种。“现在正在种南京农科院研发的新品种‘黄玫瑰’,长出来的白菜看着和玫瑰花一样。”李芳说。

  只是这些新品种挑战着老农民思维的桎梏,各种不确定性让他们不敢轻易尝试。

  陈益秀决定给大家伙“打个样”,今年他与人合伙成立了农业公司,流转了约13.33公顷土地,重点种植李芳说的辣椒。

  “收上来以后,卖给了分拣中心,价格也比较高。”有了陈益秀“现身说法”,再次育苗时,不少村民主动找上门来要种苗。“今年带动了周边约60户人家加入种植。”陈益秀笑着说。

  “明年,政府说种什么,要是考察一下真的行,我们肯定跟着种!”老赵笑呵呵地说。

  在家门口也能赚钱,荒地“转身”变宝地

  最近这段时间,柏树坝村正忙着收辣椒,村民们忙而有序地进行采摘、分拣、装袋、称重等工作,个个脸上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这里的蔬菜基地海拔1200多米,因此比其他村镇收获得更晚一些。

  看着成批的辣椒运往分拣中心,刘德勇心里甜滋滋的。

  “我们村原来很多土地都荒了,没人种。”刘德勇说,之前村集体流转了66.67公顷土地,但是种上来的蔬菜该怎么找销路,如何运出去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

  分拣中心的成立,让刘德勇看到了希望。今年村集体收获了四五十吨四季豆,除了老客户收走一半外,分拣中心包圆了剩下的四季豆。不愁销路,地里长出的每一根蔬菜,都能卖出去,荒地如今成了宝地。

  “今年我们镇第一茬主要种辣椒,现在已经收得差不多了。”李澳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辣椒能带来4000元左右的收入,全镇光是辣椒的销售额就能突破2000万元。除此之外,东西部协作资金投资分拣中心产生的分红也留给了村里,壮大了当地的集体经济。”

  如今,当地村民既可以选择自己种地,也可以选择以每年300~500元的价格流转自家土地,同时还可以到基地或分拣中心务工。

  “我们现在在家门口也能赚钱了!”柏树坝村村民于婆婆说,“给农户做帮工一年挣了1.4万元,家里还种了七八分地辣椒,每个月浙江(舟山)驻达州帮扶工作队还会派技术人员到家门口指导种植,地种得好了,收入也好看了。”

  “今年是打基础的一年,今后老百姓种地收益会越来越好。”李澳谋划着,“一块土地一年能种三季,算下来平均每亩地年产能有1万元,和原先一亩地两三千元的收入相比翻了好几倍。”

  达菜入舟为起点,高山蔬菜“谋划”走出国门

  当记者走进分拣中心时,隐隐闻到了空气中飘来的阵阵香辣味儿。寻味而去,原来是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忙着将辣椒剁成剁椒。

  如何让蔬菜继续升值?这些即将销往重庆、成都等地的剁椒就是回答——分拣中心正在探索预制菜加工。

  “分拣出来的大小一致、品质上佳的蔬菜直接新鲜销售,剩下的蔬菜做成预制菜,也让农民多一笔收入。”陈守红说,目前分拣中心正在加工辣椒,预制菜也在研究中。

  对于如何提高蔬菜的身价,陈守红有很多想法。“原先我们只想着把农产品销售出去,希望通过采购来实现销售帮扶。”东西部协作,加快了两地的交流,也改变了他的想法。他不再只是想要“鱼”,更想要真正为当地致富的“渔”。

  今年7月,在浙江(舟山)驻达州帮扶工作队的牵线下,新城金岛路466号的浙川东西部协作乡村振兴万源馆开业。万源高山蔬菜产业种植、加工、运输、销售全产业链实现闭环,达菜入舟的渠道就此畅通。

  “今年我们的蔬菜还进入了舟山的机关食堂。”陈守红说,但这不是终点,“达菜入舟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探索,未来我们可以复制这个模式,把蔬菜卖到全国各地去。”

  在舟山参观学习的过程,陈守红有了更大的目标。“可以借船出海,通过舟山跨境电商的力量,将高山农副产品卖到国外去。”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探寻东西部协作的“舟达经验”~~~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关注
   第04版:融媒
   第05版:城事
   第06版:关注
   第08版:生活家·悦读
   第09版:特别报道
   第10版:新闻时空
   第11版:信息·分类
   第12版:广告
田头加了点“辣”永宁镇高山蔬菜价格“噌噌”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