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莉莉
最近,家住普陀的吴女士为“美丽”买了一次健康单。想要减肥的她跟风购买了网上正火的司美格鲁肽,还自行加大了用药剂量,结果把自己“送”进了医院。
自行增减用药剂量、自行开药用药、盲目跟风服用所谓的热门药物……市妇女儿童医院临床药师葛赵亮遇到过不少因用药不当而把自己“送”进医院的病例,他提醒市民,如有用药需求,还是要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以防出现吃药反倒把自己吃出毛病的情况。
进食困难,发现是“用错”药了
在外人眼中,吴女士身材苗条,但是她自己却不满意,偶然间刷小红书时看到了网友分享的减肥经验:通过注射司美格鲁肽成功瘦了好几公斤。
连刷了好几条类似信息后,吴女士心动了,购买了司美格鲁肽,按照网友的建议每周打一次0.25毫克的剂量。
不料第一针打完第二天,吴女士就开始恶心呕吐,好在接下来几天情况有所好转。她觉得出现这种不良反应的原因是剂量不够,第二周打针时就自行将剂量加到了0.5毫克。这次呕吐更严重了,甚至吐出了胆水。
等送到医院时,吴女士已经出现了进食困难的症状,东西只要吃进去就会立马吐出来。
经过仔细问诊检查,葛赵亮发现吴女士这是“用错”药了。“这个药本身是一个降糖药,前两天刚刚在我国获批减重相关适应症。”葛赵亮说,不过获批也不意味着任何人都能将它用于减肥、减重。此次获批的适应证是针对超重和肥胖症患者,初始BMI大于等于30kg/㎡,或在27kg/㎡至30kg/㎡之间,且存在至少一种肥胖并发症,一周一次给药。
而吴女士BMI仅为19,远没达到用药标准,又在没有医嘱的情况下自行加大剂量,从而导致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这个药当下很热门,但要注意流行的不一定适用于每个人。”葛赵亮提醒市民,不要盲目跟风,尤其是用药方面要注意甄别网上信息。“如有需要,市民可以关注专业医疗系统发布的科普文章,获得准确权威的信息。”
一天喝完一瓶糖浆,人开始发晕了
市民刘先生肺炎刚愈,但还是时不时咳嗽几声,去医院配了右美沙芬愈创甘油醚糖浆。“这个药一天最多吃4次,一瓶能吃三四天。”医生叮嘱道。但刘先生没听进心里去,自认为止咳药就算多吃应该也不会有问题。
这几天,刘先生咳嗽加剧,咳起来还特别难受,于是一咳嗽就喝糖浆,一天喝完了一整瓶。咳嗽倒是有些缓解,但他一直感觉头晕,去了医院。
医生经过问诊,发现这是“药吃多了”。“这个糖浆是作用于中枢神经的,喝多了导致中枢反应特别强。”葛赵亮说,像这样自行增减药量或者“错用药”的患者不在少数。
小学生阿宝(化名)最近不小心感染了支原体肺炎,需要吸雾。由于阿宝以前也有类似经历,妈妈便自行给儿子搭配了雾化药物,将左沙丁胺醇雾化液和特布他林雾化液同时使用,结果吸雾时,阿宝嚷着“胸口不舒服”。
葛赵亮一看阿宝妈妈配的药物,发现了问题。“这两个药物都会扩张器官,家用雾化机会有雾化不完全的情况,小部分雾化不完全的雾化液会被人体吸收,引起心脏、骨骼肌震颤。”葛赵亮说,“孩子说胸口不舒服其实就是心悸。幸好后果不严重,代谢以后孩子就恢复正常了。”
60多岁的王先生是个高血压患者。去年夏天,他发现自己血压正常了许多,就算不吃药也在正常水平,就自行停了药。结果到了冬天,王先生的血压又升高了,没及时吃药的他出现了头晕恶心的症状,还不小心跌倒了。
葛赵亮表示,人的血压并非恒定不变,根据季节也会有所起伏,能停药的前提是患者本身血压并不高、控制得也不错,且没有冠心病等其他病症。“如果患者觉得自己身体情况有变化,想要调整药量,还是得先听听医生的建议,不要自作主张。”
市妇女儿童医院推出了用药指导单:患者配完药以后会有一个小条码,扫描以后,会定期提醒患者该吃药了。
海淘“网红药品”
效果要打个问号
市民林女士患有神经系统疾病,就诊时医生为她开具了甲钴胺片。没想到林女士一口回绝了,说自己有更好的药,是家里人从澳洲代购的活性维生素b12。葛赵亮一看里面的成分,发现所谓的活性维生素b12其实就是甲钴胺,且其中的剂量远没有达到治疗所需。
“就诊时,有的患者反倒向我们推荐药物,说自己从国外代购来的,疗效很好。”葛赵亮说,门诊中遇到过不少类似情况。
有一次,葛赵亮给患者开了护胃药品,对方却拿出自己在吃的日本小红丸,当场推荐了起来,说吃了这个药感觉特别好。葛赵亮看了一下发现小红丸的主要成分就是碳酸钙,而医院正规使用的是铝碳酸镁咀嚼片。“两者都是护胃的,只是价格天差地别,小红丸要100多元,咀嚼片只需要几块钱。效果差不多,可能还不如咀嚼片。”
近年来,不少国外“网红药物”在国内火了。不少市民通过跨境电商“海淘”,或直接到境外“人肉带货”,购买海外“网红药物”。然而有时候却是花了冤枉钱,还导致病情加重。
葛赵亮遇到过一个患者因吃日本止痛药而导致消化道出血,“患者就觉得代购的药品效果好,但是这种止痛药对胃黏膜有刺激,吃多了会造成消化道出血。”
当下网上正流行的解酒丸,说是吃了以后能够千杯不醉,帮助酒精代谢。葛赵亮查找了药物相关信息,发现有效成分就是姜黄素,最终效果只是能够帮助更快地排泄,换句话说和多喝水的作用没有什么太大区别。
“很多所谓的网红药物效果其实没那么神奇,有些只是换个名头重新包装一下,专业人士辨别过后会发现有效成分含量不足。”葛赵亮说,不少市民听信旁人推荐所谓的“产品起效快、效果好”,却忽略了“是药三分毒”的药品特性。
另外,不同国家和地区对药物的监管存在差异,看不懂药品说明书也会增加风险。一旦使用药物后出现不良反应,或者药品在当地出现问题,消费者跨境维权的成本非常高。葛赵亮提醒市民,如果患病,建议咨询专业人士,不要擅自买药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