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吾之心,观尔之史

——读余秋雨《吾家小史》有感

  □余峰

  余秋雨先生在“喜马拉雅”中录制过一个系列的《中国文化必修课》,口碑颇佳,赞誉甚高。他在系列课的开篇,就坦诚地讲到自己由于年事已高,已经谢绝出席一切活动,但当他收到“喜马拉雅”的邀约时,犹豫了片刻,最终还是接受了:“‘喜马拉雅’的余建军先生是我的本家,本家的邀请,我很难拒绝。”

  还曾有一位韩国老人专门来拜访过余秋雨,他说自己是宋朝一位出使高丽的余姓官员的后裔,这位余姓官员到了高丽以后,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归国,而是留了下来,逐渐在当地有了子嗣和产业,最终发展成了一支名门望族,人数有两万四千多人。这位老学者好奇地问及余姓在中国的现状,余秋雨大方地答道:“人数不多,但也还不错。我比较熟悉的领域,就有不少代表人物,像诗人余光中、小说家余华、音乐家余隆,等等。”

  据余秋雨先生的考证,余氏一族很有可能并不是秦代的“由余”氏衍生而来,而是古代羌人汉化而来,本来并不姓余,也不是汉人。羌人最早生活在青藏高原,后来其中几支向东迁徙,逐渐演化为西夏国的党项族,有一脉继续东迁,进入汉地,改姓为“余”。古代羌人一路迁徙,跋山涉水,若一个余姓之人心向远方,不惧长途旅行,便极有可能为羌人之后。

  余姓的大史大抵如此,而余先生之家族小史,则如静水深流的潺潺小溪汇于他的笔端。在余先生的家族记忆中,有这样几个人总是浮现在他的眼前,影响着他,激励着他。

  在十九世纪末“闯荡上海滩”的时代大潮中,他的曾祖父背着一个蓝布包袱,哼着滩簧调,自信而又悠闲地走在去庵东的路上,再由庵东出发,到上海的金山卫上岸。年轻的曾祖父血气方刚,冲劲十足,渴望在大上海干出一番自己的事业。得益于自身的努力与上天的眷顾,终究没有辜负在沪的二十载光阴,成了十里洋场中真正的“阔佬”。“商而优则育”,秋雨先生的曾祖父十分注重对子女的教育,在浓郁的家教氛围中,他的祖父考上了当时极难考的启慧学校,这种浸润书香的家风代代传承,深深影响着秋雨先生的学术涵养与人格操守。

  而秋雨先生的父亲,也同样是一个言出必行、颇有志气的大丈夫,在余氏一门家道中落之后,经人说媒,欲迎娶朱家二小姐,因家境窘迫,不敢高攀。秋雨先生的祖母曾认真地问过他的父亲,为节省生活开支,两家人筹划着搬回余姚乡下,惟他一人独留上海,经数年打拼,出人头地,把朱小姐接回来,方不负她的一片真心,可以做到否?祖母回忆道,他当时只是“轻轻点了点头”,但从他的眼神里却能看到一种坚定与无悔。先生的母亲在乡下,许多不识字的农村妇女缠着她给她们在外务工的丈夫写信,便萌生了在村里办一个识字班的想法,但最大的难处是缺少足够的课本。正一筹莫展之际,一个神秘人在窗台上留下了一捆书,打开一看,是几十本识字课本和一张纸条,纸条上写着一个余姓之人的名字,这种“事了拂衣去”的风范让她铭记终生。

  余秋雨先生对于余氏源流的考证,我是很认同的。回眸如雾如烟的三十载光阴,用脚步丈量过的城池,不下二十座,连同乡野足迹,亦不在少数。所谓的“舟车劳顿”,于己却是甘之如饴,行走在旅途中,脚力甚好,心情畅悦。可以想见,秋雨先生著《文化苦旅》,名为“苦旅”,心中一定是乐的,乐在饱览一路的绝美风光,乐在亲察散落的文化遗迹,更乐在探寻未知远方的无限可能。羁旅之苦,苦的不过是身体的些许困疲罢了,回馈的却是生命的全部。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读余秋雨《吾家小史》有感
~~~
艺术家蔡皋散文集《人间任天真》~~~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城事
   第03版:融媒
   第04版:财经
   第05版:就知道吃
   第06版:阳光热线
   第07版:健康周刊
   第08版:医讯
   第09版:医事
   第10版:科普
   第11版:互动区
   第12版:悦读
   第13版:故事
   第14版:天下
   第15版:信息·分类
   第16版:广告
以吾之心,观尔之史
资讯播报
引领读者寻找“玩儿”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