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舟山95岁老人卢德安讲述年轻时被公派出国支援建设的故事

“我们走出国门代表的就是中国,要为国争光”

  记者 高阳 摄

  卢德安老人(第二排左一)珍藏着当年支援朝鲜工业建设时的合影

  当年在朝鲜获得的奖章

  □记者  高阳

  2月18日上午,岑港街道司前街还有春节的氛围,颇为热闹,不少老人坐在家门口聊天说笑。走进一条弄堂,七拐八拐,在一个小院里,记者见到了正在晒太阳的卢德安和夏秀菊夫妇。

  95岁的卢德安戴着帽子,穿着黑色夹袄,坐在椅子上面色从容,92岁的夏秀菊则身上围着围裙,一边择菜,一边回头和卢德安闲话两句。

  记者坐下,与两位老人聊起来。卢德安老人年轻时曾被公派出国支援阿尔巴尼亚、朝鲜等国工业建设的往事,从时光深处慢慢浮上来。于老人而言,这是自己生命中独一无二的经历与荣耀。老一辈人的故事,如同一部浓缩的岁月史诗,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国家的发展,以及一个普通家庭在大时代背景下的坚守与奉献。

  一场跨越山海的使命

  说起年轻时被公派出国的经历,已经有点耳背的老人依然思路清晰。

  1966年,卢德安35岁,是上海江南造船厂的一名油漆工。他工作勤恳,手艺精湛,因此被选中公派出国,前往阿尔巴尼亚从事船艇维修和援建工作。

  当时,这是一项高度保密的任务,且按照安排一去就是5年。卢德安的家中有三个儿子嗷嗷待哺,大的才七八岁,小的还在襁褓之中,还有70多岁的老父亲需要赡养。但卢德安没有丝毫犹豫,毅然服从组织安排。在回家探亲一周后,便踏上了前往阿尔巴尼亚的旅程。

  “我们有四五十人过去,我的年纪算第二小,最小的34岁。”卢德安告诉记者,他和同行的40多人在阿尔巴尼亚满负荷工作,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早点完成任务,早点回家。“当时的日子很苦,饮食习惯不同,没有青菜就自己种。”虽然条件艰苦,但他们没有一个人喊苦喊累,仅用一年半的时间就圆满完成了任务,提前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我们走出国门代表的就是中国,要为国争光。”

  回忆起那段日子,卢德安有身在异国的艰辛,夏秀菊也有一人撑起整个家的辛酸。“那时候我一个妇人真的太难了。”夏秀菊眼眶中泛着泪花,“当时的通信不像现在这么方便,出国就意味着失联。”但她知道,丈夫的选择是光荣的,是为国家作贡献。于是,她咬咬牙,独自承担起照顾孩子和老人的重担。“虽然老伴不在,但是政府也很关心我们,会在节日时来慰问。”

  一年半后,夏秀菊终于等到了丈夫平安归家。

  卢德安的大儿子卢永定至今仍清晰地记得父亲回家时的情景。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卢德安带着一台照相机回到了家中。在那个年代,照相机是稀罕物,村里人从未见过。卢永定说:“当时父亲拿出照相机,村里人都围了过来,好奇地打量着。不少小孩天天往我家跑,就为了看看照相机到底长啥样,还有不少孩子吵着要拍照。”卢德安用这台照相机记录下了许多珍贵的瞬间,也给孩子们的童年生活带来了许多欢乐。

  “还有土布,我现在还记得当时他背了好几卷土布回来。”夏秀菊说,除了照相机,卢德安还用剩余的阿尔巴尼亚钱币买了土布带回家。当时,家里不富裕,布票紧张,而每个人有20公斤的随身物品可以携带回国。卢德安便把这20公斤的额度全部用来买了土布。“我给家里人都做了新衣服,几个孩子开心得不得了。”

  一生的坚守与奉献

  从阿尔巴尼亚回国一年后,卢德安因为表现优秀被单位推荐加入中国共产党。至今他仍说:“我没什么文化,十多岁开始给人当学徒,旧社会时日子过得很艰难。后来是共产党给了我新生的希望,我在江南造船厂找到了工作,也学习了文化知识。能加入中国共产党,我真的很激动,这是一种荣誉。”从那以后,卢德安更加坚定了为党和人民工作的信念。

  上世纪70年代,根据船厂的工作安排,卢德安再次被公派出国,这一次,他跟随组织前往朝鲜进行船艇维修工作。卢德安身材矮小,这在工作中反而成了他的优势。下到船艇内部做油漆涂装工作,大部分任务都交由他来完成。虽然工作非常辛苦,但卢德安从未抱怨过。在朝鲜期间,卢德安和同事们不仅要完成维修任务,还要将技术传授给当地人,让他们也能掌握维修技术。

  说话间,卢德安还让大儿子找出了他在朝鲜时和同事们以及当地政府人员拍的大合照,以及他在朝鲜获得的奖章。看着已经有些模糊的照片,卢德安仔细辨认了自己的身影并指给记者看。他感慨道:“这些老物件是得好好保存,不然等我们两个老的走了,就没人记得了。”

  如今,卢德安已经95岁高龄,去年中风后,记忆力有些衰退,但他乐于分享那些往事。当记者与他交谈时,他静静地坐在一旁,脸上带着温和的微笑。一提到过去的经历,眼睛立刻亮了起来,神采飞扬。他说:“不辛苦,工作光荣得很,能为党和人民工作,是我的荣耀。”

  一直到1986年退休,卢德安的足迹遍布祖国的湖海,见证了中国造船事业的发展壮大。尽管岁月流逝,卢德安始终保持着对工作的热爱和对国家的忠诚。

  夏秀菊坐在一旁,静静地听着丈夫的讲述,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么多年过去了,她始终陪伴在卢德安身边,一起经历了风风雨雨。她说:“那时候虽然很难,但看到他为国家作贡献,我也很骄傲。”

  只有国家富强,才有人民安康

  卢德安的故事,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奋斗历程,更是那个时代无数普通人为国家奉献的缩影。在那个物质匮乏、条件艰苦的年代,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如今,这种大国情怀依然在延续。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医疗援助,从教育支持到文化交流,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了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在非洲,我国的建设者们不畏艰苦,为当地修建公路、铁路、桥梁,改善当地的交通条件;在医疗领域,我国的医疗队为非洲人民提供医疗服务,帮助他们抗击疾病;在教育方面,我国的教师们为非洲的孩子们传授知识,点燃他们对未来的希望。这些援外人员,就像当年的卢德安一样,为了国家的荣誉,为了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远离家乡,奔赴异国他乡。

  如今,卢德安和夏秀菊过着平静而幸福的生活。他们的家虽然简朴,但充满了温馨和爱。每天,卢德安都会准时收看央视新闻联播,了解国家大事。前几年视力还行的时候,他还每天看报纸。他说:“虽然我老了,但我依然关心国家的发展,看着咱们国家一步步强大起来,我非常自豪!”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者提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舟山95岁老人卢德安讲述年轻时被公派出国支援建设的故事~~~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生活家
   第03版:生活家
   第04版:新区面孔
   第05版:梦想家
   第06版:梦想家
   第07版:生活家
   第08版:我的家
“我们走出国门代表的就是中国,要为国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