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舟山这家有知青三姐妹,她们一起回忆:

难忘绽放在田野间的青春岁月

  戴家三姐妹,左起戴贤儿、戴延声、戴慧儿 记者 姚舜妤 摄

  戴延声在曙光农场当会计时的留影

  1974年,三姐妹探亲回家在家门前合影

  □记者  姚舜妤

  在那个特殊的时代,知青岁月成为一代人青春的注脚。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无数青年响应国家号召,奔赴农村和边疆,投身到艰苦的劳动生产和开发建设中。

  岱山东沙的戴家有三姐妹,她们也顺应这股浪潮奔赴到不同地方,在田间地头度过了宝贵的青春岁月。这段经历改变了她们人生的方向,也塑造了她们刻苦肯干、乐于奉献的性格。

  3月11日上午,记者在“小妹”戴慧儿家中见到了三姐妹,同她们聊了聊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在她们的记忆里,知青岁月有苦,更有甜。那个年代的知识青年,满怀一腔报国热情,不论被“播撒”至何处,都能大有作为。

  青春的起点是奔赴远方

  戴家三姐妹都是上世纪50年代生人,家中的第一位知青是二姐戴贤儿。戴贤儿属于共和国的“老三届”,与祖国一起成长,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当时19岁的戴贤儿义无反顾地报名支边,远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

  戴慧儿至今记得一家人送二姐离家的场景,那是1970年的5月28日,轮船从岱山浪激咀码头开航,将岱山的知青送往宁波再奔赴北方。“码头上挤满了前来送行的亲友,这处、那处都是哭作一团的人。”

  抵达宁波后,戴贤儿坐上列车再转汽车,经过六天六夜的奔波才抵达北大荒,去迎接她的别样青春。

  大姐戴延声则是在1972年的3月12日乘船离家,前往位于朱家尖的曙光国营农场支农。农场共有1300余名知青,其中150余名来自岱山。戴延声所在的东塘六连是个大连队,共有167名知青。

  3月正是春耕时节,戴延声抵达农场后立马就要面对垦荒造棉花田、种棉花的重任。“舟山的3月还是很冷的,但是我们都顾不上,男知青赤脚下沟挖泥,女知青接龙把泥块传递到田边。”戴延声记得当时队伍里年龄最小的是一位叫方小素的姑娘,她力气小,用手捧不动泥块,就用身体借力捧,弄得浑身上下都是泥,“泥块滑下来压到脚上,她就哭起来,我们几个知青就围在一起安慰她。我们一边递泥块一边唱‘我们年轻人有颗火热的心’,唱着唱着,她也忘了疼痛,跟着笑了起来。”挽起袖子埋头苦干,戴延声见证了一片荒地变良田的奇妙过程。

  1974年4月12日,小妹戴慧儿去往岱西公社的火箭大队支农,尽管比起两位姐姐,她支农的地点离家不算远,但条件也同样艰苦。岱西的产业以盐业和农业为主,从来没下过地的她刚到生产队时什么都不懂。“因为我是家里最小的女儿,家务活总是由两位姐姐代劳,支农前我在岱山的多所小学当代课老师,对于农活更是一窍不通。”在生产队农民们的指导下,戴慧儿渐渐适应了农村生活,从陌生到熟悉,从懵懂到成长,属于她的知青岁月的序幕也就此拉开。

  风雨、严寒、烈日铭刻青春烙印

  从学生转变为下乡知青,姐妹三人各自度过了一段难忘的岁月,在艰苦的劳动中不断磨砺。

  支农一年后,戴延声成为了队里的会计,负责每月去大洞岙的农村信用联社取款,给大家发工资。以往都由食堂人员骑车带她来回,但那一天,食堂人员因为采买食材碰上大风天,被困在了沈家门。戴延声见大伙儿都忙着干农活,就自己推了辆自行车前往信用社。

  来回需要几个小时,快骑到大沙塘连队时,戴延声遇上两个农民拉着两辆装满石头的手拉车迎面而来。路很狭窄,为了躲避,她不慎连人带车掉进了几米深的泥沟里。 

  “我吓坏了,两位农民下沟把我扶上来的时候,我已经浑身湿透,脚也崴了。”心里惦记着给战友们发工资,戴延声找到离自己最近的大沙塘连队,托人带她去取钱。等回到东塘已是中午11点半多了,战友们已在会计室门口排队,“他们看到我来了就喊‘戴会计回来了’,当时我也顾不上自己累了、饿了,赶紧给战友们发工资。”事后,戴延声才后怕起来,直至今日,她仍不敢骑车,正是在那时留下了心理阴影。

  在北大荒,碰上零下40摄氏度的低温是常有的事,但性格要强的戴贤儿从不喊苦,在那里度过了8年的艰苦岁月。戴贤儿性格内向,话不多,但做事负责。在畜牧排劳动期间,她负责养小猪,由于细心勤恳,小猪的死亡率大大降低,她也因此多次受到领导和战友们的赞扬。

  1972年夏天,团部要创办“白毛女”文艺宣传队,抽拔50名知青去北京学习芭蕾舞,戴贤儿由于样貌出众,被营部连长推荐。这是很多知青羡慕都来不及的机会,但戴贤儿推说自己有手伤,拒绝了这个机会。“比起抛头露面,我宁愿安分守己,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用辛勤的劳动换取成果。”

  在岱西公社,戴慧儿也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能晒盐、能下地的农活能手。一开始,她害怕水稻田里的蚂蟥,也苦于盐滩的咸水将脚上的伤口刺得生疼,但思及知青的使命,她都咬牙坚持。

  某个夏季的高温天,戴慧儿被安排在盐滩里劳动一整天。天越热,太阳越晒,盐结得越多,需要有人时常打盐花。戴慧儿一直劳作到中午,又累又困,便一头栽倒在盐滩旁大风车下睡着了。 

  10多分钟后,有人把她叫醒了,她睁眼一看,面前的人竟是赶来给自己送饭的母亲。戴慧儿的母亲走了好几个小时,一路问一路找,看到睡在烈日下、早已被晒得黑不溜秋的女儿,她忍不住流下心疼的泪水。“我安慰她说没事的,干农活没那么多讲究。”

  知青岁月赠予她们坚韧的品格

  如今回望那段经历,就如同一场激情燃烧的梦。那艰苦的岁月,也是成长的熔炉,塑造了姐妹三人坚韧、自强的品格,也让她们明白了责任和担当的意义。

  “经历过真正辛苦的日子,回来之后,就觉得什么苦都不算苦了。”戴慧儿说,姐妹三人返乡就业后,一个比一个要强,一个比一个能吃苦,在各自的岗位上都成为了业务骨干,“多年来的先进工作者荣誉证书,我们姐妹仨每人都有一大叠!”

  现在姐妹三人都已退休,可她们依旧闲不住,进入老年大学继续学习,积极参与公益活动。戴慧儿还加入了市花鸟画家协会、定海夕阳红书画摄影协会、岱山县老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等,在自己热爱的领域发光发热。

  对戴家三姐妹而言,知青岁月是她们人生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时代留给她们的特殊印记。当年的知青如今许多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但相聚时谈起往事,他们的眼中依然闪烁着年轻时的光芒,戴慧儿说,那是他们的青春。

  去年10月,岱山知青馆在东沙古镇开馆,戴慧儿成为了其中一名志愿者。轮到她当值的时候,她会与每一位参观者分享那时的故事。“我们通过‘亲历、亲见、亲闻’来讲述,是想以个体的回忆,从中汲取人生奋斗的真谛,延续纯真年代的激情,记录历史,启迪后人。”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者提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舟山这家有知青三姐妹,她们一起回忆:~~~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生活家
   第03版:生活家
   第04版:新区面孔
   第05版:梦想家
   第06版:梦想家
   第07版:生活家
   第08版:我的家
难忘绽放在田野间的青春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