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姜焱 刘哲言
本报讯 2月19日,家住普陀区东港街道山海华府的退休工人朱水君点击“浙里办”APP里的普陀“群团e家”应用,预约了第二天排练舞蹈。次日下午2时,她准时出现在普陀区工人文化宫三楼,与一批舞蹈爱好者排练文艺节目。“我们这里场地有限,平时想来排练的人很多,借用‘群团e家’的预约功能后,管理方便多了。”普陀区工人文化宫干事金玲说。
打破群团“各自为战”传统运作模式。去年3月以来,普陀区总工会协调团区委、区妇联、区科协等组织,构建“群团e家”数字化应用场景,坚持“建管用同步、选约评互动”一体化思路,打破信息壁垒,串联群团阵地,奋力开创“建好阵地让民选,管好阵地供民约,用好阵地请民评”的工作新局面。
工人文化宫、职工服务中心、妇儿活动中心、青少年宫、户外劳动者爱心驿站、妈咪暖心小屋……这些星罗棋布的阵地空间,像“毛细血管”,把群团的声音、力量、温暖传递到群众的身边。“以前群团各阵地资源得不到高效、集约利用,群众不知道活动场所在哪里、能不能去。”普陀区总工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构建“群团e家”应用场景,就是想让群众更真切地感觉到“群团就在身边”。
“秉承资源共享和集约化的原则,‘群团e家’重点突出功能设置科学,根据不同使用对象,建设‘三端’门户界面(用户端、场所管理端、系统管理端)。”普陀区总工会相关负责人介绍,“用户端”面向广大用户,实现查询、导航、预约、反馈、评价等功能;“场所管理端”面向服务场所相关责任人,开展场所管理、预约办理、反馈处理等工作;“系统管理端”面向系统管理员,开展场所管理、场所管理员管理、服务场所服务先锋指数评定等工作。对已接入“群团e家”应用场景的各阵地,普陀区将按照活跃度、好评度、反馈受理度等指数进行定期反馈,强化应用“全周期”动态监管。
建好是前提,管好是创新,用好是目的。普陀“群团e家”应用根据导航使用、预约情况、反馈评价情况等内容,为服务场所精准化管理和优化场所布局提供数据支撑。针对不同年龄、性别等差异化特征,推出多元化、精准化的系列民生服务及活动,打造“群团阵地点亮行动”“亲子乐系列活动”“青年交友联谊系列活动”等一批立得住、叫得响、推得开的群团服务品牌。
据介绍,“群团e家”应用自去年11月在“浙里办”“浙政钉”平台上线以来,共覆盖47个阵地,累计访问量41300余人次,预约量1500余人次,好评度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