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人是全社会最富有活力、最具有创造性的群体,也是推动创科发展的生力军。浙江省委、省政府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青年发展型省份目标,出台《浙江省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持续释放出青年优先发展的强烈信号,较好形成了“浙江对青年发展更友好、更关爱,青年对浙江发展更担当、更有为”的整体声势。
强认知、扩增量,提升青年“来浙引力”
青年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高能级开放强省的生力军。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紧扣我省产业规划布局,围绕青年所长和青年所需,结合各地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聚焦先导产业培育、优势产业升级和未来产业萌发,强化特色战略科技力量,加强江浙沪改革经验互学互鉴,推动市场要素跨区域流动配置。同时,强化我省产业特征,绘制“城市画像”,提升青年就业创业中的“浙江印象”。充分发挥城市间的“溢出效应”和“虹吸效应”,流通盘活青年人才要素。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全省“一盘棋”。政府、高校、企业三方进一步凝聚共识、明晰权责、协同发力,以产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引育适配型青年人才,融入我省高质量发展和现实所需。同时,以科技成果转化孵化为着力点,探索“头部企业提供技术+青年精英持股+师生团队参与”的协同推进机制,建立孵化转化中心,引入市场主体。结合城市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精准布局一批如人工智能、生命健康、装备制造、网络通信、运输供应等重点领域的科技孵化基地,吸引青年“对号入座”。
用心总结提炼在地文化,树立青年就业创业的“城市印象”,培育青年城市文化共同体意识。在城市品牌打造上,要瞄准青年所需,以城市“亲和力”促进青年“青合力”,加深青年的归属价值和情感认同,引育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浙江情怀的新时代青年。
造氛围、优存量,提升青年“留浙黏力”
青年对于浙江的情感和认同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营造青年友好型和发展型的城市氛围,通过持续不断的文化浸润,让青年留在浙江并慢慢爱上浙江。这其中,制度是关键。应积极探索形成“政府出‘制’、高校出‘智’、企业出‘资’、青年出‘姿’”的系统性联动机制,聚焦青年职业发展各阶段所需所盼,健全全周期、全要素、全链条的服务体系,打造良好生态。
近年来,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运用广泛,与实体经济和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正重塑一个数据驱动下的人类社会全新形态。基于此,要树立科学系统的协同服务观,构建“政府全面统筹,企业更新岗位需求,高校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青年在线求职解惑”的大数据信息化平台,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优化“政、企、校、青”四方供需匹配,实现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精准化和高效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开发更多有利于发挥所学所长的就业岗位”。如何让浙江各地的高校毕业生留在浙江,已成为新时代下浙江各大城市的“必答题”。笔者认为,一方面要“走出去”,加强校地协同,优化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创业能力;另一方面要“走进去”,持续完善思政育人,探索“青创导师”“商会会长”等进校园系列活动,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创业观,培育城市与青年的“命运共同体”思维,弥合青年碎片化认知,促进青年留浙就业。
搭平台、塑变量,提升青年“强浙张力”
在我省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人工智能这一战略性技术的影响正与日俱增。AI大模型在很大程度上模拟了人类知识形成的过程,并通过大数据、大训练接近人类的智慧。这意味着,过去依靠大量知识的记忆和重复性的技能训练培养出来的标准化人才,将难以适应未来社会。急剧转型的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个性化、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青年人才。为此,要引导青年追求学习能力和成长增量,以适应难以预测的未来,对科技型、应用型、高职类院校人才培育方向进行统筹把关,建立青年人才层次化培育机制,实现从重视领军人才的“火车头”模式到青年全面发展的“动车组”新动力模式的转变,为青年创造多样化的就业环境,让青年在浙江“留得其所”。
在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聚焦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引导支持外出青年人才返乡、城市青年人才下乡创业。城市方面,鼓励各地打造一批轻资本、嵌入式、小而美、多主体的职业青年城市文化交流策展空间。围绕不同青年文化,设立“青年立方”,让青年实现跨界破圈交流,自由激荡灵感,装点城市氛围。同时,通过多种形式鼓励青年和社会良性互动。关注外卖小哥、网络主播、网约车司机等青年自由职业者,通过鲜活的故事和朴实的话语把主旋律和宏大叙事融入生活日常,增加青年留浙的“小确幸”,用仪式感去对抗工作单调性,提升青年对留浙生活的体验和认同。乡村方面,优化青年全要素城乡流动机制,在乡村开拓青年就业创业新蓝海。通过“引导式融合、群落式培育、场景式塑造”,构筑青创生态圈层,集聚青年精英,共同孵化灵感。
文章来源:《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