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歌
随着全社会富裕程度普遍提升,送冬衣的扶贫功能正在趋于弱化,而承载着低碳环保理念的节约功能更为显著。
近日,定海区慈善总会和定海区慈善拥军服务队将2000件棉衣、100余双鞋子送给一家船舶修造企业的新居民工友;普陀区外滩嘉园、山水人家、和润花园等物业小区联合募集御寒冬衣2000余件,送给来自偏远贫困地区的新居民职工;金塘徽商志愿者协会也为当地船厂的新居民送去1000多件棉衣和50双鞋子御寒保暖(《舟山晚报》11月21日报道)……这正是:衣循环、爱循环,环保理念亦循环。
气温逐渐降低,爱心释放暖意,为困难群众捐赠冬衣已成年复一年的“保留节目”。生活好了,对很多人来说冬衣除了保暖更得穿出时尚感,“淘汰”下来的往往还是“好东西”,甚至是“买买买”积攒下来的“新东西”。而对于辛苦劳作的新居民来说,无须花钱购买就得到现成的冬衣,图实惠远比赶时髦更重要。赠人冬衣、手留余温,何乐而不为。
事实上,随着全社会富裕程度普遍提升,吃饱穿暖越来越不是问题,送冬衣的扶贫功能正在趋于弱化,而承载着低碳环保理念的节约功能更为显著。众多在船厂打工的新居民也并非买不起冬衣,而是穿着这些带着广大市民关爱的棉衣“正合适”。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家都该学习新居民的朴实,让“衣循环”少些心理障碍、多些畅通无阻。
比如,孩子年年长个,好好的棉衣棉鞋穿不下实在可惜,不妨送给更小的孩子;年轻人买了新款冬衣,占着衣柜的旧冬衣对老人来说依然是时髦货,为什么不可以拿出来分享呢?大家都大大方方互通有无,这有多好!
在为困难群众送关爱的同时,更多地给“衣循环”注入低碳环保理念,在小区、学校开展“你送冬衣、我享温暖”活动,不仅有利于营造节约型社会的浓厚氛围,还能让大家在“大家庭”中体验互助的实惠、融合的亲情。如此习惯成自然,有助于环保理念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