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董宇辉携手文学期刊,《收获》《人民文学》直播间火爆

文学仍有汪洋大海般的读者

  在这个春天,《人民文学》与《收获》的两场直播为整个文学圈带来了“强心剂”:依然有汪洋大海般的读者亲近文学,喜欢文学,愿意在忙碌的生活中等待一本纸质刊物的到来。

  2月28日晚上10点半,由程永新、余华、苏童携手董宇辉的《收获》专场直播落下帷幕。原定1个小时的直播由于气氛热烈“拖堂”到2.5小时,其间获得1.7亿个赞,最高实时在线超48万人。截至次日零点,2024年《收获》全年杂志与2024年《收获长篇小说》在4个小时内分别售出7.32万套和1.5万套,成交金额1468万元。而数据,还在不断上涨着。

  这一晚,再一次让整个文学圈感到振奋。

  就在37天前,《人民文学》与梁晓声、蔡崇达在董宇辉直播间的文学刊物首秀还让人记忆深刻。1月23日晚8点至12点,《人民文学》2024年全年订阅卖出了8.26万套,近100万册,成交金额1785万,一下突破了单品图书在东方甄选直播间单场图书销售1000万的最高纪录。而零点过后,依然有热情的读者在陆续下单。澎湃新闻记者获悉,截至除夕之前,《人民文学》在东方甄选直播间的销量数据已达到198万册,成交金额3168万元。

  可以说,在这个春天,《人民文学》与《收获》的两场直播为整个文学圈带来了“强心剂”:依然有汪洋大海般的读者亲近文学,喜欢文学,愿意在忙碌的生活中等待一本纸质刊物的到来。

  《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坦言,时代变化了,各大文学刊物都要面对“订户消失”的困境,“我们上直播,想知道今天的读者如何阅读,如何看待文学。我们希望在这个时代把文学刊物办得像它在1980年代那样辉煌。”

  《收获》主编程永新也认为上直播间是一种非常好的尝试:“这个方式被证明有效,那我们就有必要去尝试。因为中国的老中青三代的文学读者规模其实是惊人的,等待我们用各种方式去走近。”

  在不同的直播现场,不同的作家组合也擦出不同的火花。梁晓声与蔡崇达,一个带着过来人的故事,一个理解当代年轻人的境遇;余华与苏童在一起则是老朋友之间独有的放松和自然,许多话题旁逸斜出,却也妙趣横生,让读者看得津津有味。

  而从“有趣”“共情”到“愿意下单”,还有一个重要的人,那就是董宇辉。如果说直播是文学主动去寻找读者、亲近读者,董宇辉无疑是那个“信使”,他让更多人得到了文学的消息。就像梁晓声说的,董宇辉有一种能力,他能把一部文学作品的迷人之处用最直白朴素的话传达出来,他能让普罗大众带着好奇与期待去遇见一本书,去理解更多的人。

  当然,一剂振奋之后,我们同样需要思考文学直播作为新路径的可持续性。

  文学终究不是热闹。更多时候,走进文学的人是独自的,是安静的。人们需要金句,需要笑梗,需要真诚的推介,更需要一个个真正的好故事。

  两场直播的成功,固然有这一新形式的直观便捷,有董宇辉的设身处地,妙语连珠,但《人民文学》真正的底气,在于《哥德巴赫猜想》,在于《乔厂长上任记》,在于《红高粱》,在于《一句顶一万句》,在于《推拿》,在于《风声》,等等等等。

  而《收获》的底气,在于《茶馆》,在于《人生》,在于《活着》,在于《额尔古纳河右岸》,在于《黄雀记》,在于《繁花》,等等等等。

  事实上,每一种寻找读者的尝试都充满不确定因素,但好的作品永远是一份文学刊物最大的底气。

  因此,对文学刊物而言,只有不断发现、推出优秀的动人的作品,才能在真正的意义上找回读者,才能不辜负每一份订单背后的等待与盼望,才能让直播在明年、后年乃至更长的时间线里有其生机,有其魅力。

  我们当然需要董宇辉,很多的董宇辉。

  我们更需要以真诚对待文字的作者和编者们,他们是造光的人。

  据澎湃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董宇辉携手文学期刊,《收获》《人民文学》直播间火爆~~~
~~~
~~~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看点
   第03版:城事
   第04版:融媒
   第05版:财经
   第06版:倾诉吧
   第07版:健康周刊
   第08版:医讯
   第09版:故事
   第10版:医者说
   第11版:互动区
   第12版:悦读
   第13版:聚焦全国两会
   第14版:天下
   第15版:信息·分类
   第16版:广告
文学仍有汪洋大海般的读者
资讯播报
春日好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