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客谈丨一叶扁舟
日前,市城管局发布《城市公园和城区街道“落叶不扫”试点清单》。9个试点区域分别为:普陀武岭湿地公园,新城市民广场、梅花公园,岱山文化广场、蓬莱森林公园、安澜城心公园,以及定海檀枫路、新城体育路(海天大道—海宇道)、朱家尖大同路。试点“不扫落叶”的树种包括银杏、无患子、乌桕等。按照该清单制定的办法,在试点区域内,零星生活垃圾通过人工捡拾清理;如遇雨天、大风等天气,提前进行全面清扫,并在大雨前及时清理排水口落叶;试点结束后道路和绿地内的残花败叶须全面清除干净。(据《舟山日报》上月报道)。精心筹划“落叶不扫”,为市民提供了季节性的“落叶美景”,也尽可能为大自然保留了原生态场景,这无疑是城市治理理念的可喜进步。
落叶美景迎合审美需求
“落叶它静静地铺满了这条街,蓦然回首才发现人已到中年……”很多人在吟唱歌曲《如水年华》时,会情不自禁地感怀那铺满落叶的浪漫街景。但眼下勤快的环卫工人将落叶一扫而光,人们只能在感情到位时凭空想象那缤纷的落叶。好在,“落叶不扫”有望重现久违的“落叶美景”。
在“落叶不扫”试点区域之一的武岭湿地公园,金黄的银杏叶落在草坪上、石径上、滑梯上,使整个公园呈现一片金色的海洋,前来赏景打卡的市民络绎不绝。“只有这个季节才能看到这满地金黄,有关部门不扫落叶的措施给老百姓留足观赏时间,我觉得值得点赞。”市民陈先生所言颇值得回味:此时的“不作为”可谓恰到好处。
春花、夏雨、秋叶、冬雪,这是大自然馈赠的四季美景,都能增添“氛围感”,扮靓“风景线”,让城市充满审美韵味。试点实行“落叶不扫”,就是尝试顺应大自然的节奏,打造沉浸式审美场景,成就别有韵味的城市景观。这种“无为而治”,彰显了城市治理的智慧与温情,可以让城市更显暖色调、更具人情味。
城市当然需要常态保洁、有序管理,否则就会因乱象丛生影响人们的工作生活。但也不能过于机械、刻板,让人们在“人造环境”里感受不到自然的野趣。事实上,越是生活在城市,人们越渴望享受大自然的宁静和诗意。在铺满落叶的公园、街道上,散个步、打个卡,就不失为休闲放松的好选择。
从“一扫而光”到“落叶不扫”,这一小小的变革尝试,折射出人性光芒。能够充分考虑到市民的切身感受和审美需求,反映出城市治理理念的深刻变化。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细微处着眼、关键处入手,做研究问题的“细心人”、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实干担当的“用心人”,才能围绕建设现代海洋城市总体目标,让海上花园城市变得更美更温馨,使改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广大民众。
“落叶不扫”也不能绝对不扫,否则落叶随风飘散也会制造麻烦,特别是遇到下雨天,落叶打湿粘连,容易腐烂发臭甚至堵塞市政雨污管网。对此,试点方案中已有细致安排,有关部门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扫与不扫”各有利弊,能否通过精准施策趋利避害,乃至鱼和熊掌可以兼得,实在也是对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考验。
尊重自然理当关注细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城市虽然不是自然生态保护区,但同样应当保护好生态环境,尤其要通过细节之治来守护一草一木、维护四季美景。
试点实行“落叶不扫”,在给市民保留“落叶美景”的同时,也给城市留下了难得的自然空间。因为,落叶不仅是树木的天然肥料,还为蚯蚓等多种小型动物提供了栖息环境和生存繁衍的条件,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虽然只是小范围试点,“试验田”的综合效益却值得全面探究。
如何尽最大可能维护自然环境,“落叶不扫”是一次有益的尝试,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举一反三地探索细节之治,大可以由“扫与不扫”拓展到“亮与不亮”“闹与不闹”等更多治理环节,让城市生活和自然环境更加兼容协调、和谐宜居。
比如,在“点亮城市”的同时,同样有必要分区域、分层次,做到该亮则亮、该暗则暗。城市需要夜生活、夜经济,“不夜城”也是对发达城市的一种美誉。但与此同时,昼夜更替也是大自然的规律。不该亮的地方亮如白昼,就会扰乱野生动物的生物钟。越来越多的城市已考虑到这一问题,杭州西湖景区就出台了严格的灯光控制规定,除了节假日之外一般只满足普通照明所需,以便为鸟儿创造更好的栖息夜环境。就舟山的实际情况来看,既要解决中心城区“亮得不够”的问题,也要解决一些区域“暗得不够”的问题,如何实现恰到好处还需要有关部门深入调研、精准实施。
我市在9个区域试点实行“落叶不扫”,实际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今后的推广应用。在期待观赏、生态等多元价值完美统一的同时,人们也有理由希望细节之治能在更多的领域渐次展开。主客共享的海上花园城市已日趋“高大上”,接下来或许更需要细节上的完善和提升。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以改革创新精神积极推动治理实践,海上花园城市就一定会越来越美、越来越好。